隆中对早已不适合蜀国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隆中对诸葛亮提出了一个什么战略决策)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5 01:13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建安六年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出兵陇西三郡,结果却是先有所得,后有所失。街亭失守宣告北伐以失败告终。从整个北伐的结果来看,最后收获甚微,蜀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诸葛亮为什么坚持北伐?其实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有很多,但应该

都不是为了完成隆中对,隆中对已经不适合蜀国的发展了。诸葛亮作为始作俑者自然明白,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

刘备遇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给了刘备一个"隆中对"战略规划。这个计划预测了未来世界的大趋势,重点是刘备的发展方向。后来的事实部分证实了诸葛亮预测和规划的正确性。刘备后来真的占领了益州,确立了以益州为基地,汉中、荆州为前沿突破口的发展态势。

隆中对已经不适合舒了。

但关羽从荆州出发,北攻襄樊失败,荆州最终失守。而刘备轻率地与吴栋发动了夷陵之战,后来失败了,后悔死了。可以说"隆中对"我们的规划已经不适合蜀都未来的发展了。

"隆中对"文中提到,蜀汉北伐的条件是以益州为后盾,同时荆州、汉中北上攻打曹魏。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响应,跟随刘皇叔前往"旧首都","救援"皇帝,从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但夷陵之战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荆州已失,蜀汉只能从汉中路北上。这样就形成了孤军深入的局面,曹魏攻不下。第二,就算荆州还在,可以两路夹击,但没有更多的"去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继战死,蜀汉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将军。第三,曹丕称帝了。曹丕称帝汉献帝,蜀汉北伐不再有之前想象的舆论氛围。中原统一后,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了,不可能再出现"水浒纸浆"迎接刘皇叔的场景。再说,刘皇叔已经不在了,我们怎么能迎接它呢!

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上台后,就不再适合北伐了。而诸葛亮则会继续北伐,在那里度过一生。因此,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诸葛亮这样做是因为他在"隆中对"他在花园里制定了一个计划,并坚持执行,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都是按照"隆中对"其实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做法,还有"隆中对"当时的设计已经完全偏离了。为什么这么说?

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

早期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中央集权。

虽然诸葛亮得到了刘备托孤刘禅的帮助,但他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第一,他年轻,资历浅,在朝鲜没有绝对的威望。第二,刘备虽然让他托孤,但并没有完全信任他。只让他负责政务,但军权在李延手里。诸葛亮不掌控军权,什么都做不了。第三,包括魏延、李延、吴懿等人在内的一大帮元老,都觉得刘备死后自己应该是老大,所以不肯收诸葛亮。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树立绝对权威,于是马上实施北伐。

其实诸葛亮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军事行动是集权的好办法。但当他去南方平定孟获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叛乱时,他发现了统一军队的好处。本来他平定南方回来后就应该安定下来了,但他马上开始组织北伐。

通过北伐,一方面诸葛亮彻底套住了李延空,李延成了只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员。另一方面打击魏延、吴懿等老将,重用马谡、马岱、王平、姜维等将领,实现军中换将的目的。朝中则换成了诸葛亮喜欢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

诸葛亮集权,不代表他要夺权。他反而知道,在帝王社会,国王衰弱的时候,只有通过中央集权,朝廷才能清正廉洁,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平安。如果不打仗,留在朝廷,通过政治斗争集中权力,这样的目标是达不到的。

后期诸葛亮北伐是为了生存。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诸葛亮北伐只是为了中央集权,那么这样的目的其实是通过一两次北伐达到的。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在北伐?

很明显,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生存。这里的生存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诸葛亮本人的生存,二是蜀国的生存。

如果诸葛亮只北伐一两次,就不会再打了。诸葛亮回朝后,他倒霉的时刻来了。因为当时诸葛亮虽然中央集权,但别人也是要权力的。如果你想要权力,你自然会在刘禅面前说三道四。那样的话,诸葛亮绝对会受到刘禅的打击。况且他北伐没有成功,更有理由被弹劾。

诸葛亮不会被弹劾,不会被拷问,会一直打下去。

另外,诸葛亮一直北上,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蜀汉的生存。

蜀汉是一个偏远的小国,但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如果我们不北上,我们就不会发动战争。然后,家里的人就会过上舒适的生活,再过几年,军队就打不起来了。所以诸葛亮必须时刻磨砺军队,让军队紧张。如果时机合适,很可能北伐成功,实现统一。

所以,于公于私,诸葛亮都认为自己必须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