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一开始没有登基,而是投降了曹魏?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4 19:00

魏是三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魏建立的第二年,蜀国也建立了。然而对岸的东吴却毫无动静。直到八年后,终于宣布建立吴,孙权称帝。那么,为什么孙权当初不选择当皇帝,却要向魏俯首称臣,直到若干年后才最终建国呢?孙权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国时期,自赤

壁之战以来,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确立。至于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互相争斗了几十年,但是东吴的孙权是活得最久的。但曹操死后,尤其是曹丕、刘备相继登基后,孙权不仅没有称帝,反而向曹操的儿子曹丕俯首称臣。为什么?

首先,在作者看来,孙权灵活多变的性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是他臣服于一代后曹丕的另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把孙权换成关羽张飞,别说低头了,必须马上领兵去洛阳。回到孙权,早在曹操死前,孙权就曾派出使者,不仅要改善与曹操集团的关系,还要在名义上归顺曹魏。当然,这种屈服对于孙权的东吴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克制。换句话说,在吴栋政权中,孙权与皇帝没有什么不同。

其次,孙权这样做主要是为攻打关羽、夺取荆州做政治外交上的准备。毕竟和关羽开战就意味着和刘备集团彻底闹翻。如果处理不好与曹操集团的关系,吴栋很可能会两败俱伤。公元219年,在梦露、鲁迅等人的配合下,孙权占领了荆州,赶走了关羽等蜀汉将领。不久,曹操死了,他的继任者曹丕立即篡夺了汉室独立,标志着魏国的建立。面对曹丕的新皇帝,孙权继续向曹丕低头,甚至还回了原来的曹魏将军,更担心即将到来的蜀汉皇帝刘备一战。

当然,曹丕不可能看不到孙权的隐忍和阴谋。所以,你孙权既然是诸侯,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而不是光说不练,比如沿袭春秋战国的规矩,把你的儿子送到魏国做人质。但是,老谋深算的孙权,一方面拖延了曹丕,另一方面与刘备展开了夷陵之战。此战之后,刘备间接被杀,孙权明白东吴西线的威胁暂时解除。结果孙权继续对曹丕不忠,曹丕当然受不了。于是,曹丕不顾贾诩等谋士的劝告,三路大军东征东吴,终于尝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失败和长江苦水。

终于,在接连击败蜀、魏之后,孙权终于摘下了隐忍的面具,与丕撕破脸,正式登基为帝,建立了三国最后一个吴。当然,对于晚年的孙权来说,可谓功过兼备。一方面,孙权的屯田政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东吴的君主统治和后继者的权力,孙权对江东四大家族乃至鲁迅等的肃反。,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吴国的国力,加剧了东吴人才匮乏的问题。当然,总的来说,懂得善用人的孙权配得上曹操"孩子应该像孙仲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