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三分天下和鲁肃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三分天下隆中对对应生肖)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4 05:39

"天下三分"最早的提出者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天下三分的策略,但其实在诸葛亮之前,东吴的鲁肃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说法。既然两者平分天下三分天下,那就一定要放在一起说。鲁肃和诸葛亮的天下三分战略有什么区

别,哪一个更容易实现?

1.鲁肃的上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对孙权提出了类似诸葛亮隆中对(发生在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的策略。因为是在长沙发(一种狭长短的床形座椅)上的对话,所以得名。

类似于《隆中对》,这段对话后来成为东吴的治国之策。在这段对话的同时,曹曹征和袁绍打了官渡之战,胜负不分。但鲁肃当时看得出来,北方的敌人只会是曹操,于是就按照他的计划去做了。虽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第三次西征黄祖(荆州彪的部下,也是江夏太守)消灭了黄祖,但孙权只能占领江夏南部,因为刘权只能占领。

后来刘表病重去世。他的儿子兼继承人刘聪向曹操投降。因此,在吴栋企图夺取荆州之前,曹操先向南进攻占领荆州,再占领长江上游的江陵,于是鲁肃主张联合不久前投靠刘表的刘备,以抵抗南下的曹操。赤壁之战胜利后,曹操的影响仍然很大,所以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使曹操树敌更多。鲁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努力维持孙、刘联合抗曹,这是当时东吴的政策。这其实就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态势。【曹孙操刘全贝】

2.诸葛亮的隆中对

东汉末年,宦官专制,政府腐败,政治黑暗,人民贫困,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极其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政治极度黑暗,地方豪强被武装割据,形成了长达十年的军阀混战。割据混战之初,曹操占领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领河北、青海、滨河、右州(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刘表占领荆州(湖北、湖南),孙策占领江东(长江下游),柳岩、刘璋占领益州(四川)。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故宫"的同一性,与"复辟汉朝"以之名,招贤纳士,称霸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去了隆中,参观了诸葛亮的小屋。诸葛亮在茅屋里接待了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诸葛亮出来辅佐刘备之后。这份《隆中对》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谈当时天下大事的记录。

3.两者有什么区别?

鲁肃“床策”中所谓的三分天下,是由曹操、孙权、刘表三人组成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就是拥有荆州九郡的刘表。事实上,刘表当时所拥有的一切并不在孙权的控制之下。之所以视刘表为三分之一,是因为曹操是当时最大的敌人,只有联合刘表才能与曹操抗衡。这是鲁肃三分天下的首要目的,刘表联合起来打曹秋。

鲁肃的第二个目的是谋求发展,占领益州。但其实第二个目标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攻占益州需要经过荆州,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假设占领了益州,鲁肃的大迂回战略就完成了,他的第三个目标——占领荆州就实现了。

荆州在三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吴栋占领荆州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控制了荆州,吴栋才能拥有真正的地理优势。如果荆州失去了吴栋的水军,荆州就失去了优势,如果敌人有水军顺流而下,荆州就危险了。第二,荆州是攻打曹魏的桥头堡,曹魏的都城许昌离荆州太近。许昌从襄樊进攻太危险,所以曹操有关羽水淹七军后迁都的打算。如果孙权占据了整个荆州,就可以主动投奔曹魏,为以后的天下创造优势。

所以,鲁肃的“天下三分”战略是一种过度的战略,其最终目的是将天下一分为二,杀死刘表和刘璋,与曹魏争夺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标准的三分天下。除了曹操潜力巨大,孙权只能作为外援,无法夺取。在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占领益州、荆州后,延续高祖出汉中的战略,军队出汉中北伐,沿高祖当年的路线与曹魏抗衡。

诸葛亮的战略核心是模仿刘邦的楚汉之争战略。最大的问题是刘邦离开汉中,北方诸侯割据,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而三国时期统一北方的曹魏势力太大,益州的势力根本不是对手。所以诸葛亮的策略中加入了在荆州分兵的策略,目的是为了给曹魏的首都造成巨大的压力。可惜荆州失守后,北伐只能作为附庸缓解政治矛盾。

鲁肃战略的核心是将天下一分为二,北探中原。这个战略是先进的,因为在之前的历史中,没有南方打的北伐,鲁肃在战略上注意到了荆州的重要性,后来的历史才得以发展。没有荆州和江淮的北伐基本是失败的北伐,北伐的突破口基本在荆州地区。可惜刘备集团的cross 空的诞生和鲁肃攻取益州战略的第二部实在艰难,最终实现天下二分法的目标成了泡影。

鲁肃和诸葛亮的计划之所以分为三部分,而不是两部分,是因为他们是根据世界的形势,结合自己的战略制定的计划,而不是光想想而已,是有依据的。从整体上看,鲁肃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都是反抗曹操无奈之举的过渡阶段,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统一全国,说明“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由此形成了今天的大中华。

虽然鲁肃和诸葛亮都主张"先三分,再统一"但是它们之间有区别。鲁肃的三点是:孙权、曹操、刘表;诸葛亮的三点是:孙权、曹操、刘备。其实在地理方面,鲁肃和诸葛亮的想法完全一样。都是把天下分为江东、中原、荆州,只是诸葛亮把荆州的主人从刘表换成了刘备。这也符合各自的历史条件,容易理解,因为鲁肃提出"三点"想的时候,刘表坐拥荆州,而刘备还是个无名小卒。诸葛亮是在辅佐刘备,自然要把刘备考虑进去。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背后的史实证明诸葛亮更有远见。

除了题材上的三分不同,鲁肃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大的不同,说明鲁肃更胜一筹。我们知道诸葛亮的最终目的是"霸业可达,汉室可兴",但是鲁肃很早就看出来了"汉朝不可能复兴"。诸葛亮在玩"复兴汉朝"这个口号一方面赢得了刘备集团的人心,也赢得了所谓"合法性"但也正是这个口号,成了蜀汉乃至诸葛亮本人最沉重的政治包袱。

第三个区别在于统一的步骤。鲁肃的计划是先灭刘表,再取益州,再与曹操共治大江,最后统一中国,也就是把三国变成"南北朝"。诸葛亮的计划是先取荆州,再占益州,再占西部,然后伺机北上东进完成统一,也就是把三国变成"东西韩"。但是,鲁肃和诸葛亮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在历史现实中,他们是最后被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