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只是替罪羊导致赵国惨败给秦国其实另有原因(赵括死后赵国怎么样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4 01:39

长平之战赵大败秦,赵括成为众矢之的,也被冠以"纸上谈兵"标签。战争失败都是赵括的错吗?事实上,一旦秦国赵国大规模开战,赵国的国力将与秦国进行持久战,最终肯定会落后。如何在战争前期制定最合理的策略是重点。否则,即使赵国的将军是廉颇,最终也很

难改变局面。当时,在秦军几乎没有人能阻止它。那这次失利是谁造成的?他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秦与赵发动了一场举国之力的战争。最后赵的45万大军全部被奸杀,惨胜。这场战争削弱了赵,失去了他的大国地位。这场战争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节奏,此时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在把上党让给赵之后,两年后,秦国大将王弼率军攻打上党,很快派廉颇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前来救援。廉颇率队到昌平时,上党已被秦军占领,无奈,廉颇只好掩护上党人转移到赵。

秦、赵两军对峙后,试图交媾,你来我往,互相伤害。只有在这些小规模的交战中,赵军稍显劣势,秦军攻破了两座城堡。于是,廉颇加强防守,坚守,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廉颇的前两点工作非常成功。过了很长时间,秦军也累了,他的情绪也不像开始时那么高了。但是在"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在这一点上,廉颇过于保守。哪怕时不时搞几个小攻击,给大家一点信心,鼓舞一下士气...与赵的另一位名将李牧相比,廉颇在战术上过于死板。

战国时期,尤其是后期,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以秦军最强,同等实力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是秦军的对手。所以一开始赵军遭遇几次败绩也就不足为奇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廉颇将军及时改变战术,深入壕沟,坚守阵地,等待战机。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很多名将都用过这种战术。如果赵王坚定不移地使用廉颇,长平的惨败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赵王和赵胜在决定入党的时候就立刻派兵防守太行山,秦军就很难入关,长平之战就绝不会发生。

廉颇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却能面对比赵弱的齐、燕、魏军等败军。面对比赵更强的,廉颇不敢出战。他没有主动与秦军斗争,而是被动地避免斗争,给了秦军在党内立足的机会。

虽然很远,但是物流运输成本比赵国低,秦国国力比赵国大。一味避战的策略除了消耗赵的资源,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