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养老院吗?古人是如何养老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3 15:00

说到养老,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常言道,"一切美德以孝为先"。在现代,有养老院可以帮助孩子养家糊口。毕竟孩子再忙也没时间照顾父母,但是在古代,有养老院吗?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

1.古代有养老院吗?

中国最早的养老场所的雏形出

现在奴隶社会。《礼记·列王制》记载:"夏后氏在东方秩序中养育国家,在西方秩序中养育社会;殷人支持国家比右倾学校老,支持社会比左倾学校老。""这里提到;前言"用"学习"它是夏隐时代最初的养老机构,也有教育下一代的功能。

它出现在唐朝"萨德菲尔德医院"位于长安,专门收养贫困无助的老年乞丐。这时,养老院制度正式形成,由佛寺负责具体管理。

北宋初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有东福田院和西福田院,收养孤寡多病的老年乞丐。在宋英宗,增加了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养老的福天园,脱离佛寺管理,由政府管理,皇室提供白银。

公元1271年,元朝下令,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都要设立府院,收养孤寡、孤寡、伤残、不能自养的人,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和柴火,公开发放,不得贪占。

明朝初年,上谕命令各州县设立敬老院。到1480年,仅北京就有7490多名孤儿寡母。

清朝康熙年间,首先在北京建立了普济堂,并要求其他地方政府效仿。以山东子洲的普济堂为例,有200亩公地,年租100多石。普济堂的老人,每人每月提供6斗粮盐、柴火和钱。万一收成不好,老人们只能靠稀粥生活,其他费用全免。

2.古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在古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五险一金"基本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重性远超现代。早在北魏时期,政府就发起了"留住你的父母"系统。该制度规定,罪犯的直系长辈(犯有极其严重罪行的除外)没有赡养老人的,国家应当减刑或者暂缓执行刑罚。即使入狱,一般也会被关押在当地,不会被流放到其他地方,以便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更何况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赡养老人,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犯人是可以赦免的。"留住你的父母"该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是中国古代重视和保护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古代社会为了保证家庭养老的实现,对部分犯人进行特赦是必要的。

孝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早在西汉初年,政府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养老福利政策,给贫困老人发放麻布、丝绸等物资。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下令向全国的贫困老人发放食物补贴。三国时期,曹操下令,凡是年满70岁的老妇,如果没有丈夫和儿子,或者已经去世,国家必须赡养。这可能是中国第一个针对老年妇女的救济政策。宋代的福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甚至超过了"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从"从构想到牺牲"当一个人还是胎儿的时候,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孕妇补助),死后的牺牲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家庭,深知民间疾苦,对老无所依、孤寡老人的社会问题深有感触。他登基后,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其中一个儿子的全部徭役。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指定这个儿子为老人的专职赡养人,让老人得到赡养。后来,朱元璋再次规定,全国各地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做了好事,都要记入政府档案,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其中,当地政府每月会给8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发放近100公斤大米、5公斤猪肉和60公斤酒(低度酒)。此外,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对80岁及以上的老人授予两个爵位,使其与当地县令平起平坐,使老人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保障,在精神上也得到了特殊照顾。到了明朝中叶,尊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百岁以上的老人,国家要为他们定制高级华丽的正装,给予国家奖励和荣誉,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的风尚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