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为什么会得到世人的称赞(竹林七贤的真正原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3 04:13

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爱知道竹林七贤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当时很出名,但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很消极,感觉自己和世界和平相处。但即便如此,他们为什么得到了世人的赞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

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竹林七贤的理解可能不一样。

我觉得不需要批判每个人的不同理解,但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荒谬和消极。

我觉得有一个学者对这个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了解的很透彻。引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一句话: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但在精神上却极其自由、解放、智慧、热情。所以,也是最艺术的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是否类似于另一位作家学者?"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与文章、药与酒的关系,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说了一句有趣的话"表面上看,破坏伦理的人承认伦理,过于信任伦理。"也许这就是竹林七贤的真实写照。先看看他们有多荒谬。现在以阮籍为例,我们来看看竹林七贤。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王腾亭序》中有一句话"阮籍猖狂,路到尽头哭不出来。"这句话用了一个典故。晋书上说阮籍崛起,他一个人开着车,漫不经心地开着,没有目标。当他到达一个没有路的地方时,他哀悼了一会儿,然后开车回去。

他喜欢喝酒。听说步兵队长的军官手下有个会酿酒的人,能酿300瓶酒,就问这个军官。因此,后人称他为阮步兵。喝酒后,他会不会酒后做爱?阮籍经常去附近的酒店喝酒。这个女主有点像卓文君。她长得漂亮,卖酒当火炉。阮籍喝醉了,躺在这个女人身边。起初,主人很怀疑。后来时间久了,发现他没有别的意思了。

很明显,他反对礼节。在他母亲的葬礼上,他参加了司马昭的宴会,若无其事地吃着肉。他不孝吗?(古人丧期有很多规定,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他很孝顺!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巧在和人下棋。街对面的人都觉得这个游戏该停了(人之常情),阮籍是铁了心要完成它!酒后喝了两升酒,嚎叫,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吃了一个蒸猪腿,喝了两杯酒,然后告别棺材。当他说完,他发出一声哀号,吐出了几升血。他这样做绝对是违反礼仪的,但你不能否认他的内心是"孝顺"是的。裴凯去吊唁了。阮籍留长发,坐在头上(指荆轲刺秦王时这样坐,姿势很不好)。他直直地看着他,向他致敬后就离开了。有人问裴凯:"对于哀悼的人,主人哭,客人也哭。既然阮籍不哭,你哭什么?"裴凯的回答很经典:"阮籍是外国人,我不尊重礼仪规范。我是一个世俗的人,所以我用世俗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他们内心是尊重礼仪的。魏晋时期,为了夺取政权,司马嘉指责罗志是名师。儒家思想重视忠孝。司马嘉自己也曾不忠,只能强调孝顺。有一个历史证据表明,李思他曾经说过:"明朝以孝治天下,阮籍却当众坐地、饮酒、吃肉示哀,理应出国,以正教风。"司马昭自己用礼仪排斥异己,嵇康的"你越出名,你就越自然"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纪康铭拒绝合作,所以他被处死了。阮纪明表面上不反对,但私下里他很可怜。他靠喝酒和这些行为艺术来缓解自己的抑郁。

阮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司马懿家族的幕僚了,却对曹魏皇帝忠心耿耿,真的可以说是"身在,身在曹。"阮籍等人有政治理想。单涛和王戎选择了当官,嵇康选择了反抗,阮籍却无法反抗,心有不甘,只能痛哭流涕。他们反对礼仪,是因为觉得礼仪在他们心里是合理的,并不是统治者纯粹用来镇压敌人的工具,如此荒谬和消极。他们缓解内心痛苦的行为受到高度赞扬。他们讲的玄学,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嵇康的长清、短清、短边四条巷,在他死后流行于大街小巷。所以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