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原宪是东晋的一个宗室。为什么他和他的六个儿子一起被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3 00:00

说起马,这个人还挺有意思,不过结局很糟糕。最后他被杀了,和他其他的儿子一起被杀。也有网友问,他不是东晋宗室吗?为什么会被杀?而且,全家都被杀了。下面就和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情况吧!

司马原宪被桓玄杀死时,年仅二十一岁。可想而知他的儿子

多大了。桓玄杀光了所有未成年娃娃,可想而知他有多恨司马原宪一家。

桓玄和司马道子,可以说是势不两立的对手。

要提到司马原宪,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父亲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是东晋著名的权臣,长期执掌朝政。但东晋时期,朝廷与地方政府的对抗从未停止。为了打压地方势力,司马道子不断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各个郡县,激起地方势力集团的不满,最终引发兵变。青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尹仲堪、南郡公桓玄等地方官员联合起来揭竿而起反抗朝廷。

在这场朝廷与地方政府的对抗中,司马原宪出现了黑粉。这年他才十七岁,史书叫他:"他虽然年轻,但是很聪明,很投入,而且野心勃勃,以安全为己任"一个年轻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与父亲司马的软弱相比,原宪相当强硬,主张用武力镇压混乱。爹司马道子似乎抓到了救命稻草,索性把所有的军政大事都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去处理。

司马原宪被朝廷任命为征伐太守。他虽然年轻,但真的有些本事,还挺有机的。他秘密派人暗中收买王恭部和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唆使他叛变。刘牢之被感动了,他背叛了王恭,抓住他,并把他送到建康斩首。

桓玄等人上书王恭表达冤屈,认为王恭不是晋朝谋反者,而是忠臣,要求杀了刘牢之以谢天下。为了缓解与地方实力派司马的矛盾,原宪要求父亲撤掉司徒和扬州刺史,自己成为扬州刺史。

为了对抗桓玄等地方诸侯,司马原宪拼命扩充实力,企图建立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了扩充军队,他做了一个决定:把奴隶送到东部各郡当客人,迁都服兵役。这一命令在东部各郡引起了极大的骚动。在此背景下,爆发了东晋历史上历时最长、破坏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孙恩、鲁迅起义。

当司马原宪被孙恩起义压垮后,桓玄与昔日盟友尹仲堪、杨改岐反目成仇,经过一番较量,消灭了对手,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省官,同时兼任荆州、江州刺史,兼八州军事统帅。

桓玄、司马道子和司马原宪不仅是政敌,而且还有私人恩怨。桓玄的父亲是东晋权臣桓温。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很年轻。按理说,以桓家的显赫,桓玄长大后成为军政要职是很正常的。但是司马道子最大限度的压制了桓玄。桓玄二十三岁的时候,给了他一个"王子洗马"不痛不痒的办公室。不仅如此,有一次他当着桓玄的面说:"你父亲桓温当年来京师,想以汉奸的身份篡权。你怎么想呢?"从此,桓玄对司马道子怀恨在心,想着报仇。恒和司马师从个人恩怨上升到家族恩怨。

马对桓玄的坐地感到非常不安。公元400年,司马原宪兼任扬州、徐州刺史,兼十六州军事统帅。这十六个州,包括桓玄的所有领土。也就是说,马准备在桓玄手中接管八州兵权。显然,是时候摊牌了。司马原宪控制的朝廷会对不服从的地方诸侯采取强硬措施。

桓玄不甘示弱,上书朝廷,抨击司马道子父子所用的不人道,"今天的贵就是在乎心,有时候谁在乎呢?"小人当道,导致"今天的灾难"。他还讽刺地写道,朝中大臣怕惹麻烦,没人敢说真话。我桓玄远在他乡,只敢透露这样一个事实。

到了这个时候,口水战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用拳头解决。

司马原宪认为他有刘牢之北府兵的王牌,打算先发制人。

公元402年,朝廷颁布圣旨,宣布对桓玄的起诉书,并以司马原宪为骠骑将军,征伐大都督和十八州的军事,主持东征。桓玄上书朝廷求情,细述了司马原宪的罪状,同时以攻为守,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顺长江而下,带兵于都城建康。

"成功是萧何,失败是我。"对马来说,成了,失去了。当他收买了刘牢之,打败了王恭;现在事情反过来了。桓玄贿赂了刘牢之,杀了司马原宪。突然倒戈,彻底打乱了马的部署。这时,他已无力阻挡桓玄的进攻。当桓玄到达建康城下时,帝国军一战崩溃,司马原宪轻易投降。

马的政治阴谋是一流的。他上台以来,真的为桓玄吃了很多苦,所以桓玄对他恨之入骨。在桓玄控制了朝廷之后,他杀了很多人,包括司马道子、司马原宪和他们的儿子。西玛·原宪死时才二十出头。他如此年轻就掌管国家事务多年。遗憾的是,他只是聪明,并不明智。他是政治勾心斗角的高手,但政治勾心斗角不等于政治智慧。政治智慧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政治权谋是通过推翻别人来成就自己。他的出发点是私利,而不是公共利益。你考虑的是私利,别人自然也一样,你可以背叛别人,别人也可以背叛你。只知政治不知仁义,最后被聪明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