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选官不仅看才华还要看外表?外表在古代也能加分么?(清朝选官的最低标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2 22:26

都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只要你长得好看,你就比其他人有优势。但是,颜值只是暂时的,才华才是永久的。但是,如果你有才华,有魅力,那是最好的。在清朝,当时选官不仅要看才能,还要看几分颜值,因为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可能就要靠颜值来竞争了。古代也

是看脸的社会吗?但是古代没有相机,我们也不知道它们到底长什么样,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

俗话说"寒窗苦读"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古代,科举制度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以"过三关砍六关",通过男生的考试,乡试之后,会去尝试,最后能成为状元的人很少,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赤贫,止步于乡试和中考的门口。

杜甫、黄巢、蒲松龄、左、洪秀全等名人,都是一生落榜的士人大军中的一员。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为了体现"帝王般的优雅是强大的。引入了新的科研制度:为举人提供了额外的考试机会,举人参加了四次农村考试(嘉庆年间改为三次),均在孙山落榜。这是"大挑"系统。"大挑"它每六年举行一次。通过"大挑"举人在考试中可以直接晋升到正式职位。一等为知府,二等为教。

"大挑"考试的内容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大挑"不考四书五经,不考诗词散文,考考生长相,"挑个大题材,不要试文艺,只看长相。"那么,考官心目中最好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脸必须是长方形的。其次,身材一定要高挑修长。最后,全身一定要协调,不能有长有短或者有短有长。

我常常想,按照这个标准,被薛福成视为苦瓜脸的胡林翼一定过不了"大挑"。好在胡林翼能读书,考上了进士。

不得不说一群幸运的人通过了"大挑"考试,得到了当官的机会。

清代学者钱泳的好友陈昌传"大挑"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成了知县,分配到浙江。与曾国藩在文章方面齐名的湖湘作家吴参与了"1844年;大挑"经考试,他被授予二等功,并被任命到浏阳县从事教师工作。清代大学者正真也传"大挑"考试,作为荔波县的纪律。

At "大挑"考试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陕西是个聪明人,参加了"1880年;大挑"考试。高朝旭是1873年的举人。之后,他连续三次参加1874年、1877年和1880年的考试,都在孙山落榜,只好退而求其次,参加了"在1880年。大挑"考试。

高朝旭长得不错,对自己也挺有信心,放心去考了。由于参与了"大挑"参加考试的人很多,考官为他们抽签。每20人一组。经过考官一番指点,选出了三个一等品,九个二等品,剩下的八个被淘汰。Person "跳八仙"。

轮到高朝旭上场了。他运气不好,被分到最后一组。最后一组只有13个人。按照规则,这种情况只能优先选择。结果高朝旭通过了唯一的一等功名额,被授予二等功。后来,高朝旭先后担任宜川县教导员、合阳县教师、佛坪堂教师、玉林府教授,一生在教育机构工作。

好在高朝旭在教学管理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一生桃李满天下。仅光绪年间就培养了14名举人,5名进士。

事实上,有很多人的运气比晴天还糟糕。

陕西朝邑举人阎敬铭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是一冲动而去,失望而归。无奈之下,我参加了"大挑"考试。阎敬铭的诗和作文都不差,只是长相很普通,甚至有点"古阿古阿裂枣"。他参加了这个"靠脸吃饭"没有中考的机会,最后被洗白了——当然这也在意料之中。

"没有什么是学者"。阎敬铭是"大挑"淘汰之后,你做不了别的,只能拿起书本好好学习。幸运的是,经过一番艰苦的学习,他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参加了进士考试,并选择了翰林院的庶吉士进入了仕途。

此后,阎敬铭的仕途一帆风顺,历任住建部部长、湖北前线粮台业务总经理、湖北按察使、湖北主簿、山东运盐使、山东巡抚、住建部主簿等职。1883年任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外交大臣、协办大臣。1885年在东葛授予学士学位。清朝没有宰相这个职位,阎敬铭被认为是宰相。

阎敬铭晚年还做了一件著名的事情。当时慈禧太后计划重修清漪园。清漪园现在叫"颐和园",位于圆明园西,玉泉山东。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他们在劫掠、焚烧圆明园的同时,还破坏了清漪园。

阎敬铭坚决反对重建清漪园,这惹恼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罢免他,继续留任。免职留职是指被免职,但暂时留在岗位上,相当于现在处于试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