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为何没能毁灭儒家文化?(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呢)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2 20:52

说到焚书坑儒,相信朋友们都很熟悉,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学过这段历史。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代发生的事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世人更加无知,秦始皇出现了这个事件。这一事件无疑是对儒家的各种打击,摧毁了很多珍贵的儒家文化。然而,即便如此,儒家文化还是

延续了几千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国没有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国,而是划分为36个郡。秦始皇曾在咸阳宫宴请群臣。大臣周称赞秦始皇:"陛下平定四海,天下归心,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史无前例!"

秦始皇非常高兴。这时,春于越博士开口了:"但据我所知,商朝和周朝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正是因为他们实行分封制,使诸侯能够保卫中央。如果陛下不搞分封制,如果出现汉奸或者权臣,陛下能靠谁来救他?"秦始皇非常生气。

大臣李斯猜中了秦始皇的心愿,向秦始皇主张,春依据古籍否定今天,必然使皇帝的权威受到质疑。所以应该烧书:史书与秦代历史的焚烧无关。

秦博士之外,地方官会私自没收、焚烧儒家诗词、书籍、百家之书;讨论儒家经典,一律斩首,以古书否定同为当今王朝灭九族之罪,官员知情不报。

始皇帝同意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这本书被烧毁一年后,侯和陆两位学者奉命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他们认为秦始皇贪权,求医也是徒劳,于是要求辞职。

秦始皇大怒,认为这些学者过去欺骗了他,于是下令活埋中国460多名方士学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

焚书坑儒没多久,陈胜、光武起义,引发全国反秦浪潮,秦朝很快灭亡。陈胜起义时,齐鲁的士人都加入了陈胜,连孔子的后代孔贾也在陈胜当了大夫。

汉朝建立后,不少民间士子也入朝从医,或其后代立于官学,如沈沛公、袁谷生、韩婴,治理《诗经》的高,治理《易经》的田浩。这些文人在秦朝焚书之后普遍被边缘化。汉朝建立后,出于文化重建的需要,他们逐渐回归政治中心。

汉武帝时期,五经大夫是在《诗经》大夫和文帝时期各种列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除了文帝时期的《诗经》大夫,还有《尚书》的欧阳生、《仪礼》的侯苍、《周易》的杨合、《春秋》的公羊家。

汉武帝还为博士设立弟子,成绩优异者授予博士或文学奇闻之职。汉武帝时期的五经大夫增加到了宣帝时期的十二位。同一经典,不同家法,可以成立不同的医生。

直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已经完全确立了正统地位,所谓"解散"董仲舒自己的理论,用了很多阴阳的思想。

"解散"只是不要为它设立博士,它的目的不是实行文化专制,而是建立五经的尊严。孟子虽然是儒家,但是孟子原来的博士也因为不属于五经而被废了。

钱穆先生和许先生都有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文化专制,就不细说了。至于《诗经》、《尚书》等经典文本,则在"焚书"一方面,秦朝不可能搜遍天下所有的书,所以偶尔漏网是必然的。

尤其是《诗经》等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的经典,更是容易流传,而《易经》因为是占卜之书,所以不在被烧毁的书籍之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学者的拼命保护,这些古籍才得以保存。

比如治疗《尚书》的傅盛,本来就是秦朝的大夫。秦始皇焚书后,傅盛怕受牵连,就把《尚书》藏在家里的墙里。汉朝建立后,文帝想邀请傅生做官。傅生已经90岁了,不想旅行,所以文帝派晁错去跟他学《尚书》。

傅盛回家,发现墙里有本历史书。但由于他长期不在家,墙内多本书籍破损,仅存二十九篇,所以这二十九篇被视为可信"金文尚书"传下去。

傅盛的故事在《尚书·序》中有一个更曲折的版本:晁错来找傅盛,傅盛年事已高,但墙中书已全毁。傅盛只能凭着一个90岁老人的记忆,逐句背诵《尚书》的内容,因为傅盛口齿不清,晁错听不清他在说什么,傅盛只能通过自己的女儿告诉晁错。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变的心理结构,是政治力量无法抹杀的。相反,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文学和美德推崇备至的国家,政治往往需要从文化中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因为自己的统治经不起文化的质疑,而汉武帝只是因为自己的统治需要文化的支撑才推崇儒家。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学应该"三种制度的结合":即正统、政治统一、学术统一。

文化制约政治,也引导政治,政治实现了文化,又扩展了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政治与文化互动的历史。而这种良性互动也应该成为文化和政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