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在位后期为何意志消沉他做错一件事激化民众矛盾(隋炀帝失败的真正原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21:13

在大多数人眼里,杨迪是一个昏庸暴虐的皇帝。他的父亲隋文帝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死在杨光手里。然而,仔细研究杨迪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在执政初期做了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而且他还意气风发。但到了后期,他开始沉湎于享乐,变得消沉,最终加

剧了与人民的矛盾,所以他很难继续他的王位。可以说,杨迪缺乏才能,对自己也不严格。

三正高句丽

杨迪当皇帝的时候,为了确保北方的稳定,发动了三次征服高句丽的战争,可见杨迪皇帝是多么的野心勃勃。然而,在隋朝末期,面对全国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叛乱,杨迪感到沮丧。

事实上,即使农民起义爆发了,杨迪仍然很强大,扑灭这些农民起义并不困难。比如杨玄感起义之后,当时声势非常巨大,同时隋朝的军队正在第二次征服高句丽的路上。但是,一旦杨迪皇帝将这些军队调回,他很快就消灭了杨玄感的叛乱分子,杨迪皇帝继续准备第三次征服高句丽。

杨迪和高句丽战斗到底,也显示了他的伟大才华。古代中原政权绝不会让北方政权做大。因为北方政权一旦做大,将对中原政权构成强大威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武帝想尽办法打败匈奴。作为400年来第一次实现大一统的国家,隋朝要想长治久安,也不得不如此。后来,在唐朝建立之后,唐太宗和唐高宗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唐太宗虽然表面上对别人说他征伐高句丽是鲁莽的,但他并没有停止征伐高句丽。唐高宗是灭高句丽的劲头。也可以证明当年杨迪征服高句丽确实是一个高明的考虑,也是关系到日后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由于杨迪当时着眼于隋朝的未来,可见他的才能是广阔的。但是在隋朝末期,为什么杨迪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沮丧的

在隋朝的最后几年,杨迪开始变得抑郁。他很少组织全国性的镇压农民起义。他也准备迁都江都,不愿意回北方。同时,他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只关心建造宫殿和饮酒作乐。我甚至经常拿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脑袋说,这是个好脑袋。谁来剪?这听起来显然很难过,很压抑。

应该说,杨迪皇帝很快变得意志消沉,因为他没有料到世界会这么快混乱,动乱的规模会这么大。

杨迪在剿灭杨玄感叛乱,逼迫杨玄感自杀的时候,其实对国家的形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杨玄感起义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只要严惩,就不会再爆发。所以他还在考虑继续征服高句丽的问题。他没想到,后来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呢?

动乱余波

西晋以后,中国爆发了400年的动乱。隋文帝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动乱的余波还在。只是隋文帝励精图治,善于用人,能够摆平各方矛盾,所以各方诸侯势力和地方民众都得到了短暂的安抚。这种安抚也使得动荡的余波暂时停止。当然,只是停止了,并没有消失。一旦有了土壤,这种余波也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杨迪当政后,如果我们继续坚持文帝的政策,加强国内的休养生息,注意节俭,我们就能驱散善后的能量。汉初几代皇帝都没有招惹匈奴,而是注重休养生息,皇帝也知道节俭。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解决了边关的问题。所以汉朝发展的很好。显然,杨迪皇帝的行动过于仓促,这使得已经暂时平息的动乱的余波再次抬头。

此外,在处理矛盾时,杨迪不仅没有有效地平息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比如他扑灭杨玄感起义的时候,把所有参加过杨玄感起义的士兵都杀了。这显然引起了更大的矛盾。当然,虽然引起了更大的矛盾,但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理解。然而,杨迪还杀死了所有接受杨玄感粮食救济的人,这显然太过分了。人民只是接受食物,那时候真的很穷,没吃没穿。人家不是给他们送吃的他们不要吗?因此,杨迪皇帝的这种做法不是解决矛盾,而是增加矛盾。

由于杨迪激化了矛盾,农民起义很快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而且他派去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员趁机扩大势力,形成了对抗朝廷的新生力量。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杨迪皇帝变得沮丧和自暴自弃。他觉得在江都呆几年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谁知道他连这个目标都实现不了,因为他带到江南的部队都不愿意跟着他去异国定居。他们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他们的亲戚,因此,最终,宇文化及造反了,杨迪皇帝悲惨地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