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输给了谁?关羽本有机会撤退却高估自己实力(关羽败走麦城死了多少大将)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19:52

刘备抬汉中王后,命令身在荆州关羽出兵北上。当时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他要乘胜追击。关羽一开始确实有彩虹气势,打了很多胜仗,但他万万没想到,孙权在背后捅了他一刀。但是,关羽在前面是将军。他没想到。为什么刘备、诸葛亮等人没有想到?其实这是

刘备自己的错误,关羽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有机会退兵,但最终被困在麦城,最终拿下的荆州失守。

关羽是三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在三国历史上,关羽的故事是丰富多彩的,由此产生了许多典故或习语故事。比如有:桃园三结义,华雄温酒,独骑千里,华容道易道放曹操,驱七军,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失麦城等等。

关羽最后一个故事,大意失荆州,也是很多热爱关羽的读者最遗憾的故事,总为这个"武生"感叹,他有过辉煌的一生,却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对于关羽在荆州的败亡,最终被斩首,也让很多读者探究了很多。为什么一生勇武的关羽就"被淹没的第七军"威震华夏之后,迅速沦陷?

于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都开始了各种猜测。一般的主流观点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出兵后,开始一帆风顺,但到了十一月后,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曹操突然反攻,而东吴的孙权在背后突然袭击。这两次的突然,不仅让前方的关羽措手不及,也让后方的刘备来不及帮忙。

刘备迟迟不派援军也算是原因之一,但这不是关羽战败的主要原因。

襄樊之战,曹操几乎全国总动员,把能调动的主力都送上了前线;孙权偷袭荆州也是尽了力。而关羽则是一直带领荆州孤军对敌的兵马,可谓一军作战"举国之力"。

事实上,关羽的军队从10月份开始就有衰落的迹象。他率军猛攻樊城三个月,久攻不下。后来,随着曹骏的援军陆续赶到前线,关羽驱七军后的兵力优势已经消失。

我们可以粗略估算一下,关羽的荆州军总兵力在4万人左右,他最多能上前线3万人左右。只靠这些兵力,可能对曹仁和于禁的部还是有优势的。但是,随着曹骏不断向南方集结,关羽的能力更大,恐怕也很难打了。

关羽北伐三个月,却始终未见刘备出兵相助。这些迹象都表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目标只是襄阳和樊城,范围也仅限于此,而不是准备率军进军洛阳等地。

关羽之前"被淹没的第七军"当时威震神州,他在战场上的辉煌成就也大大超出了刘备的预期。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无论是远在蜀中的刘备,还是远在江陵的关羽,都认为关羽现有兵力对付曹仁绰绰有余,所以刘备一直没有派出援军。

谁能想到,战争一开始,就不受个人思想的控制。曹仁坚守前线,曹操不断派兵援助襄樊战场,让关羽越打越艰难。

关羽派人联系尚勇的刘封和孟达,请他们派人增援。然而,这只是关羽自己的即兴发挥,而不是蜀国君主刘备的意志。刘封和孟达当时不属于关羽,没有接到刘备的命令拒绝出兵,这很正常。

尽管如此,关羽在前线对曹骏的失败并不迅速,这导致了关羽的失败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蜀汉和东吴孙权的盟友突然宣战,从背后直接端掉了关羽的老巢——荆州。

事实上,关羽自己应该为他的死负责。他的错误在于没有看清大势:荆州在当时始终是一个未点燃的火药桶。

而且关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主动挑起了这场战争,最后把自己也搭了进去,间接导致了刘备国力的极大损失。

荆州有多重要?对刘备来说,只有占领荆州,才能保证巫山的风险;如果盘踞在东南的孙权占据了荆州,他可以"立足长江";曹操也希望得到荆州,从而保证襄阳和中原的安全。

关羽主动进攻襄樊,襄樊是当时曹操重点设防的战略要地。对曹、刘和孙来说,荆州和襄阳是最敏感的地区。

襄阳是曹操的必争之地,江陵也是孙权的必争之地。在荆州,三国争霸的历史最为生动,任何一方的举动都必然会引起另外两方的激烈反应。

关羽镇守江陵,让孙权如此挂念他,又主动进攻曹操会保护的襄阳,必然会引起两家的联合反击。毫不夸张的说,关羽主动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曹操、刘备、孙权属于荆州附近的三足鼎立,也算是三足鼎立的一个缩影。和关羽的部队在一起,他比较自给自足,而主动进攻的那个略显单薄。他想带着数万大军挺进中原。没有西线蜀军与北伐的配合,很难取得胜利。

同时,关羽万万没想到的是,友军会把朋友变成敌人。所以从关羽出发北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事实上,刘备对关羽失去荆州非常难过,以至于关羽被杀后,刘备并没有对二哥的死表现出过度的悲痛。而且,早已称帝的刘备也没有给关羽谥号!

要知道,当副军师庞统死时,刘备不仅痛哭流涕,还很快给庞统谥号——侯景。法正死后,刘备也很伤心。当他提到时,他哭了,他还追赠了一个称号——永安侯。

刘备只对待关羽,从来没有给过谥号。直到蜀汉政权灭亡的前夕,已故的统治者刘禅才追赠他的二叔一个头衔,而此时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四十年了。

而且这个谥号并不是一个好谥号——庄苗厚,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谥号。作为后辈,刘禅给关羽一个关键性的谥号,显然代表了蜀汉官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