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有电视剧里拍得那么好吗?(宋朝为什么拍电视剧比较少)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19:00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好奇。现在有很多以宋朝为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人在里面也认识到了宋朝。不过电视剧里的宋朝其实长得很好看,也是很多人很向往的。但是,这些毕竟只是电视剧里的表象,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宋朝是什

么样的呢?真实的宋朝真的有电视剧里那么好吗?今天就让我们互相认识一下。

1.电视剧里的宋朝是什么样子的?

热播电视剧《清平乐》描绘了一个"和平与繁荣"宋朝人民身体健康,商业繁荣。该剧的重头戏是仁宗年间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集团推行的改革。学过高中历史的都知道这叫"庆黎新政"裁减冗员、整顿官僚作风已经实施了一年多。这期间朝廷人多,道路通畅,是连宋人自己都羡慕的好时光。

另一方面,无论是宋代的当代人,还是后世的历史学家,都很难给出类似的"史圣"评价,一些对宋的差评甚至广为流传。

朱对说:"古人雕刻剥皮的方法,就是这个朝代准备的。"与朱同时代的也有类似的观点:"复联麻烦,可谓数倍于古。"清代学者赵翼也说过:"那些被百官抓住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从所有人身上拿钱的人不会留下任何东西。此宋制不能为法。"而且,他还在《二十二史注》中专门列出了“取南宋人而无术”一节,论述南宋刻剥之法。

南宋"白拿人家"北宋呢?宋朝跨度三百年,前后情况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维系宋朝政权的基础是皇帝与士大夫阶层分享一部分权力,优待后者,以换取后者的支持。这是赵一说的"那些被百官抓住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与此相结合的必须是"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那么,宋朝到底是什么"大宋万税"雕虫小技的时代依然繁荣"史圣"哪个形象更接近宋代的真实情况?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难用一篇短文来描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宋代的政治改革来一窥端倪。

范仲淹领导的官僚改革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但实施一年多后未能进一步。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是...

北宋两次著名的政治改革"庆黎新政"用"王安石变法",往往会引发后世的诉讼。宋朝官僚机构臃肿,皇军和湘军也有冗员之弊。官吏俸禄和士兵俸禄的支出成为宋政府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个矛盾在仁宗时代就已经很突出了。宜州王伦之乱和京西路张海之乱是这一时期广泛传播的兵变。

范仲淹领导的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试图清除冗员,裁掉冗员。但这种做法遇到的阻力太大,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阶层——文人阶层的反弹已经危及政权的稳定,仁宗因此停止了改革。

王安石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既然不能动知识界,就应该增加国家的收入,以达到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的实质是扩大政府的收入来源,或者说是提高政府的收税能力,同时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分配,以增强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

但问题是,从技术上讲,一个权责不清的中世纪政府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吗?各种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会不会演变成新一轮的与民争利?增加的收入实际上进入了政府预算还是皇家国库?

一切都需要在新法中得到解答。

青苗法是政府在作物未收获时借钱给佃户,收获后偿还本息的新法。以前民间借贷的利息有时高达200%,政府降到40%-60%(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还是高利贷,但那是当时的利率)。

表面上,政府打击豪强,扶持中小农民。但由于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地方官、小官在青苗法的执行中演变为强制摊派。即使是不缺钱的农民,也被迫向政府借钱,然后还本付息。青苗法已经成为政府可以稳赚不赔的生意。这实质上是对富人或中等收入者征收额外的税。

另一个例子是豁免法。所谓"服务",指的是政府的一些公共事业,如:运送公务之物、管理粮仓、监督税收、捉农村小偷等。,最初是在宋代实施的"警察法"。"警察法"规定,这些"服务"所有住户根据住户级别轮流免费为政府服务。但是很多官户不需要伺候。这就造成了不平等。王安石的改革方向是将私人家庭按其全部财产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付费,建立一个类似于政府的公用事业基金,用这个基金雇佣人力来完成这些公用事业。

这个看似美好的想法的突破口,还是在于如何管理好这笔资金。政府的管理是如何被监督的?在一些地区,减免款的摊派很快成为政府敛财的手段。南宋薛评《扭曲的免役法"有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钱还是一样"相当于政府无缘无故又收了一个税。

王安石以天才的金融创造力进行了变法,但他似乎并不了解人性的贪婪和霸道。没有技术手段,变法最终失败。

2 、"无知"王安石

从缓解政府财政困难和增加政府收入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部分成功的。

整个社会的财富通过地方政府的善变之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央政府和皇家国库,宗申王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安石乃至南宋以后,政权都无法摆脱诱人"赚钱"能力,都遵循了许多新的措施。在改革实施初期,确实起到了调节阶层收入的作用。例如,《青苗法》和《免税法》对中下阶层的财产所有者来说并不坏。

但是,如果从王安石的"因为世界的力量,所以产生了世界的财富,而世界的财富被拿来作为世界的开支"从政改的理念来看,政改是彻底的失败。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王安石的理念是典型的西方左翼大政府理念,高税收,大公共服务。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唯心主义特别吸引人,但是仔细想想,它并不能解决一个历史性的技术问题,那就是a "世界的财富"中世纪政府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财富?即使在现代国家,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关系到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中央集权的中世纪中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只能转移到有限的公共服务上。更不用说腐败和铺张浪费,以及中央政府和皇室之间模糊的财政界限...

王安石本人并没有制约权力的思想。他把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他认为,一切财政权力都应该由以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掌握。在王安石的设想中,宋政府应该改造成一个"大政府"天子运筹帷幄,既能有效地掌握政府手中的社会财富,又能有效地将这些财富分配到各项公共事业中去。但是,这样一个想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个权力如此之大的政府不会被扭曲。但结果可想而知。一旦他遇到一个自私而挥霍无度的君主宋立科·惠宗,他就继承了攫取社会财富的新法则,掌握了如此巨大的社会财富。最后的结果是巨大的浪费和整个社会的崩溃。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三个字:"要无知。"王安石虽然有天才的金融思想,这些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运行了几千年,但是"无知"我就是不懂人性的意义,不懂人性的贪婪和霸道。在没有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即使本意是好的,结果也会非常可怕。

3.损害所有人利益的盐改。

历史学家包为民曾用"等级集权"了解宋代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他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结构不仅导致了中央政府垄断全国资源的局面,也使各级地方政府垄断了各级下级资源,造成"等级集权"现象。

也就是说,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地方政府的大部分资源可能看似被中央政府掌控,但大量法外操作的存在,使得每一级地方政府都有可能将下一级的资源尽可能集中到自己手中。资源的垄断必然导致上级部门的资源浪费和下级部门的尴尬。最终,所有的财政压力都必须由人民来承担。

以盐这种关系到宋财政收入近30%的商品为例。北宋中前期,许多地区的盐政是"官方移动官方运输法"。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完全占据了原有自由贸易制度下盐商的地位,打压盐商为非法盐商,并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海盐的生产者,强迫其低价收购,然后将盐货运到各个产盐州高价出售,获取暴利。当食盐销售配额无法完成时,甚至出现了摊派销售的举动。各级胥吏的政治前途往往关系到食盐销售定额的完成与否,所以他们更是咄咄逼人,克扣重量、掺泥沙、贬值价格的手段很多。

蔡京的钞盐法使财政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央,满足了惠宗"冯衡·犹达繁荣的幻觉。但却导致地方政府失去了盐利,财政陷入窘境。

这种专卖制度虽然损害了盐商、盐民、盐消费者的利益,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确实有帮助,地方县的成本都靠它。而且对于一些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地区,政府卖盐确实有助于盐货的到来——因为很多偏远地区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盐商很难有出售的动力,而地方政府的组织力量恰好可以在这个时候出现。

但是"官方移动官方运输法"只是盐利润进了地方政府的腰包,中央政府分不到一杯羹。蔡京上台后,作为王安石新法的继承者,力推盐法改革"钞盐法",使这部法律成为宋廷100多年的重要收入来源。

本质上,相对于官迁官卖的方法,政府让渡了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而盐利则是从地方收进了中央。首先,政府确定了一些合法的盐商,他们通过现金等方式从中央购买盐钞(相当于一种有价证券),凭此盐钞在指定的海盐产区取得盐货和盐铅(当然这种交易是在当地盐场主管部门的主导监督下完成的)。然后,盐商把盐引到指定的区域去卖盐货。

这样,宋政府部分缓和了与盐商的利益冲突——将一部分盐利转移出去,巧妙地摆脱了政府处理和销售盐货的行政成本——现在拥有合法盐货的商人将自己承担这些成本;再者,由于盐钞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宋朝中央政府获得了一种掌握盐商经济命脉和补救其他经济漏洞的财政手段,发行各种盐钞,成为北宋后期政府攫取商人利益的手段,南宋后期政府利用盐钞控制通货膨胀。最后,这一制度极大地扩充了中央财政,官迁官销制度下原本归于地方政府的盐利在蔡京改革后通过这一精致的制度流向中央,满足了惠宗"冯衡·犹达繁荣的幻觉。

但是,没有了盐的利益,地方财政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盐商希望获得最高的盐利润,不怕冒险去卖私盐;盐民们冒着盐场的重重打压,开始私炒盐货,私下卖给盐商;普通百姓不得不承受各级官员出售的质量低劣、价格高昂的官盐,但他们显然更愿意购买质优价廉的私盐;同时,下级官员负责食盐销售的考核和私盐的公开。可以说,这种盐业体制既满足了各级财政的需要和中央政府的挥霍,又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与盐业相关的各类人的切身利益,可谓公私不分!

欧阳修有一句诗,反映了与盐业相关的各种人的无奈景象:穴位如蜂箱,沸波卖海水。戴恐怕是吃光而死了。事情越困难,叛徒就越多。良民陷贼,严法难禁。问官几何,月子课无聊。

这首诗描写了盐民的辛苦(苦于卖海水)、普通百姓获取盐货的困难(食轻则死)、私人盐商的丰厚利润使他们铤而走险(事情越困难,叛徒就越多)以及下层官员面临的困境(月班麻烦),可谓宋代盐专卖制度下众生的苦难。

北宋的盐政最终导致与盐业相关的各类人士的个人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欧阳修曾在诗中反映过这种无奈的场景。

4、"史圣"大结局和反思

南宋历史学家李新川曾尖锐地指出:"当今世界,有许多不能做的县,但没有不能做的州;有时候有做不到的状态,但是没有做不到的。"这意味着县、市、省(县、地、曹操)三级财政比一级财政更困难。但王安石变法后,各种敛财手段正在加剧这种中央与地方的不平衡,加速财富向中央集中。

南宋南京战争后,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中央政府只会更多地依靠这种制度来聚敛财富备战。于是,地方财政越来越紧张。到了南宋后期,所谓"县辣椒"情况无处不在。直到南宋末年,中央政府日益尴尬,贾似道不得不推"公共土地法"改革又一次触动了文人阶层的利益。没有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宋政权很快就在蒙古铁蹄下灭亡了。

对于江南的士大夫和大地主来说,改蒙古人为皇帝比贾思道当宰相时的公田法要好,而且几乎没有经济损失,所以蒙古人在江南也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现在我们可以回去看看宋朝是否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史圣"问题。宋朝经济发达,科技有很多突破,海外贸易额也不是上一代能比的。皇帝并没有因言杀人,文人阶层主导的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成为一个被铭记甚至被称颂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无法摆脱的约束和局限。本着不批判古人的态度,王安石"因为世界的力量,所以产生了世界的财富,而世界的财富被拿来作为世界的开支"理想,通过蔡京等人的积累,实现了前半句,这已经是一个前现代政府的伟大成就了。至于后半句,如何让世界的财富为世界的开销,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所能突破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