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国七雄的贤王全部同时出现会怎么样?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17:13

在我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天子维护着天下共主的权威。平东东移后,东周开始,周朝开始衰落,只保留天下共主之名,实际上没有控制能力。由于中原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地区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221年),从东周后期到秦统一中原,各国征战不休,后来被称为"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有前途的国王,如秦惠文王、赵浩棋武陵、齐威王、燕昭王、魏惠王、楚威王、韩昭侯等。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强大的国王。可惜他们没有出现在同一时期,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这场史诗般战争的诞生。

如果七大王国都在同一时期,历史的发展会怎样?谁能逐鹿中原?

在这个问题上,是属于秦的。秦惠文十九岁即位。由于商鞅变法后触犯了太多贵族宗族的利益,导致了贵族宗族的诸多积怨,惠文王灭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他的法律。是英明的君主秦惠文做出了继续执行商鞅变法的关键决定,彻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汉武帝王玄元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成为秦王第一人。他执政期间,东有张仪、连横、公孙衍、子胥、司马错、伊曲、西平、巴蜀、汉沽,南有商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和秦国抗衡,只有齐国、楚国和赵国。

(前378-前320)田,字,战国时期齐国第四代君主。

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认为王,称为"徐州王祥"。齐威王以善于把能量用在可训练和激励自己上而闻名。齐威王在位期间,鉴于清大富专权、国力衰弱的弊端,任命邹忌为丞相,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完善法制,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奖惩分明,国力日臻强大。经过桂林、马岭两场战役,魏军战败,开始称霸诸侯。他还崇贤重士,在中国首都临淄的城门外修建了夏姬龚雪,广征天下圣贤,论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前320年),齐威王病逝,葬于天启墓,时年59岁。

不得不说,齐威王也是一个爱才、知人善任的君主。但是,他没能抓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这一时期的关键点。他未能对国家进行一系列改革。虽然国富民安,但如果真的与秦国抗衡,齐国也很难阻止秦国的虎狼之行。此时的齐国内政相当不错,缺少的是改革的根本逆转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场战役的胜利,不仅靠一个著名的军事家,还靠士气和对士兵的有效训练。

楚威王熊尚(?-329),姓糜,著名商人熊,战国时为楚国国君,继承其父救赵于魏,发展巴蜀的格局。他是在悼念楚王之后,使楚国的国家形势发展到最强盛的楚王。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权,努力使楚国成为天下第一。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率军伐齐,与齐江申在泗水交战,入徐州,被齐江申潘甜击败。楚国虽然先胜后败,但由于打败了岳,其势力扩大到了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名声,显赫了一阵子。魏王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熊怀继位。

楚威王和秦惠文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们甚至有"秦楚的好"虽然试图回复时代的霸权,但实际上由于其国内多年的弊病,朝中奸臣当道,浑水摸鱼,使得死后楚国国力立即衰退,被其他六国抛出名单。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295),嬴姓,赵,明永,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夫骑射"策,赵强盛,灭中山,败、娄烦,立云中、雁门、岱山三郡,建"赵长城"。赵惠文四年(公元前295年),退位的赵武灵王被囚禁在沙丘之乱中饿死,死后谥号"五菱"。赵君自谥号为武陵王。

赵灿武陵王可以说跨越了三代:秦惠文王、秦王秦武王和秦王赵翔。正是他在赵国积极学习胡人,并推广胡服骑射,才有了与秦国对峙三年的实力。但是军事实力归结到军事实力,赵国民政的文化实力却远不如秦国。

齐威王、楚威王、赵武灵王虽然都是贤明的君主,但都没能在这一时期积极进行政治改革,使自己的国家积极向封建社会转型,无论是军事、内政还是民生,都还存在差距。如果战国七雄的君主还在,秦惠文最后还是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