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内部为了解决鸦片问题产生了哪些分歧?(清朝对鸦片的态度)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15:26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在其他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但在贸易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然后就是著名的"在虎门销毁鸦片"事件。鸦片不是好东西。吸烟后,对国民的身体素质产生严重影响。但是,这样一个

对我们不利的事情,清朝当时也有严重的分歧。这到底是为什么?

鸦片战争前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走私鸦片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安全和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内部出现了分歧。一些官员认为应该禁止鸦片,而另一些官员认为应该放松鸦片。但需要强调的是,双方都认为鸦片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危害,禁止和放宽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放宽禁令的想法源于广州"学海堂"一批学者(在当地的一个学院)认为清廷之前的禁烟是没有用的,一方面又因为鸦片贸易而深深认为白银外流的危害很大。基于此,1836年5月17日,他们通过与她交往密切的太常寺小姐徐乃姬向朝廷建议,鸦片进口应与普通药材一样征收关税,鸦片贸易只许易货,不准购买白银,防止白银大量外流。同时,建议朝廷允许百姓种植鸦片,以减少对外国的进口。松弛论者不太关心普通人是否吸食鸦片,但要坚决禁止官员、学者、军人吸食鸦片。这一观点得到了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的支持,大多数外国鸦片走私者也赞同这一计划。

简单来说,放松禁令的人是被禁止的"香烟"只有那些软弱的人才主张放宽禁令。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家财富外流的危机(白银危机)和知识阶层的衰落,但这些学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鸦片的盛行对普通人造成的危害。

随着松绑论越来越盛行,反对松绑禁绝的折子也呈到了道光帝面前。禁论者从根本上反驳了轻松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不禁止永远不能成为放松禁令的借口。法律法规就像堤坝,不能因为局部侵蚀就坐视它们全部坍塌。同时,他们强调,一旦禁令放松,民间吸食鸦片的现象将势不可挡。因此,他们主张严格禁止鸦片。人贩子,讲和的掮客,包买的窑口,押运的蟹船,行贿的兵役"(徐中约)应该是地狱支付。而且禁止评论员点名一批英国商人,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道光帝犹豫不决。一开始他是倾向于放宽禁令的,但是当出示禁令的存折时,他明显被说服了,禁令就被放弃了。最迟在1836年9月,禁令被取消。这场辩论到此为止。两广总督邓廷桢奉命禁烟。此后禁酒论者的声音越来越大,直到1838年,黄觉子暴力要求处决所有一年内不能退出的人"香烟"人们。林则徐此时也表示支持禁烟,并被钦差派往广东禁烟"香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放宽还是禁止,都是清廷应对危机的一种方式,但作为决策者的道光及其幕僚的犹豫不决,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早期的放宽禁令倾向,让粤英商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大量囤积鸦片。但在形势急转之下,鸦片被禁,囤积的鸦片面临没收,进一步刺激了与英国的矛盾。另一方面,禁绝论盛行时,清廷大多缺乏冷静思考,没有考虑到禁绝"香烟"应该做好战争准备,禁止以此为旗号,成为一些人追求功名的途径。不幸的是,似乎只有林则徐等少数官僚着手准备防御,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以至于损害英国的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在之后不久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松懈的海防终究吃了大亏。

参考资料: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冼波:《中国社会史:烟草中毒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3.林则徐:《林则徐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