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烧饼歌都预言了哪些事?(刘伯温烧饼歌预言的惊人之谜)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1 03:52

说起刘伯温,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还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当然也有人说,这个人好像有点前瞻性,好像从现代社会穿越过去了,做的一些事情也很有意思。然后他有一首著名的“煎饼歌”,也是写预言的。所以这首《煎饼歌》里的很多预言,看起来都是真的。什

么情况?让我们跟随边肖来揭开这个秘密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可能在2002年非典事件前后,所谓"突然出现在网上。李白的预言诗",预测了非典的发生,然后,包括马来西亚海啸,汶川地震,各地风暴,还有世界杯16强,8强,4强,夺冠,都出现了"李白的预言诗"。如果这些诗真的是李白写的,毫无疑问绝对是神仙级别的神谕预言。然而,这些诗实际上是在它们所描述的事件之后诞生的。诗的作者只是一些试图吸引网民注意力的网络作家。后来有人开发了一个模型叫"李白预言诗软件"(或者也叫"藏语诗生成器")软件,只要你下载安装,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变成一个鲜活的"李白的预言诗"。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你:传说刘伯温的《烘歌》预言了未来,其实也是如此。

不过这首《烘焙歌》可能产生的更早,可以推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它的流行和崛起绝对是互联网推波助澜的。

要知道,人类总是对未来的命运充满着无限的兴趣,所以算命、测字等迷信活动总是风生水起,以至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先知。

对此,中国人自然也不甘示弱。很多爱热闹,对大事不太在意的人,不遗余力地推荐自己的名祖与西方诺查丹玛斯等神级预言大师一较高下,如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李、袁天罡、、刘伯温等。

姜子牙和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太久远,很多事迹细节无法考证;李、袁天罡、等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而只是路过的路人。

诸葛亮和刘伯温在《二十四史》中都有传记,都是事迹可考、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

因此,民间有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统一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

可惜《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从来没有做过观风观气、装鬼之类的活动。然而,明史记载的刘伯温,却和传说中一样热衷于奇局。

所以有了神化的土壤,好人就伪造出了《烤饼歌》、《金陵塔上的铭文》之类的"神作",安在了刘伯温的头上。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知道,刘伯温是不可能写出《煎饼歌》和《金陵塔上的铭文》的"神作"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刘伯温。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首府南天山五羊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天镇月美乡五羊村)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有了;神童"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中了秀才。元朝规定,考生必须年满二十五岁,才能参加乡试。为了早点走上仕途,刘伯温二十二岁时,在入学考试中作弊,谎报年龄三岁。结果她中标,成为元朝最年轻的举人。次年考中,成为元代最年轻的进士。

这个不用说,智商很高。

更让人惊讶的是,作为学者的刘伯温,在读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心学习儒家经典,而是爱看课外书,包括百家争鸣的天文、地理、兵法、数学。17岁时,我还千里迢迢来到惠州歙县南巷的刘家富船山,借了一本名为《道术》的奇书,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人。

但是,在考场上获得的名气和博览群书带来的知识,并没有给刘伯温带来多少好处。他在元朝为官二十余年,先后在江西瑞州道高安县任县令,在江浙一带任儒学推广副使。他的排名一直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七位。

元十三年(1353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相互角逐,给刘伯温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可惜四十出头的刘伯温还默默无闻。他跟随地方官员参与平定方国珍之乱,积极出谋划策,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不得不愤然离职,隐居在南天山脚。

元十六年(1356年),元朝廷政权风雨飘摇,天下各路义军互相绞杀,争夺中原。

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朱元璋邀请浙东专家宋濂出山。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是个小虾米。宋濂怕被他拖累,极力拒绝,把锅留给刘伯温,说青田刘伯温懂象纬之术。如果你去找他,他一定会帮你成就大事。

元朝皇帝喜欢魔术,朱元璋生于元末。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他热衷于吸引善于观察天象、考察占卜的奇人。他去请宋濂出山,就是为了象纬的艺术。

宋濂说刘伯温在这方面高明,所以朱元璋转而投靠刘伯温。

连宋立科、刘伯温也看不出朱元璋坐上去的迹象,断然拒绝。

朱元璋只好靠边停车。

然而两年后,朱元璋在各种势力中杀出重围,成为一个王者。

隐居在家的刘伯温后悔不已。当朱元璋的手下、时任郡守的孙延来请他出山时,他立即跟随孙艳,来到已改名应天府的金陵,向朱元璋报告。

必须指出的是,明朝建立后,传记的作者是被神化的刘伯温,他专门虚构了看西湖云,讲述陈命运的故事。据说十年前,刘伯温看到金陵出了天子,天命归朱元璋,就和好友叶晨、张仪一起申请到了金陵。不要相信这种鬼话。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身边,最初是作为一个儒生"召军献酒"负责看阴阳八卦,拜神,祭鬼等一些工作。

刘伯温被后人顶礼膜拜的事件是,陈友谅以倾国之力威胁回应天府,天府将军们要么主张投降,要么主张逃跑。关键时刻,刘伯温祭出奇招,对朱元璋说:"希望两国强大,敌人衰落,我们繁荣。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打,就一定会赢。"朱元璋作为创始人,喜欢刺激和挑战。他得到刘伯温观察天象结论的支持,信心大增。他给了刘伯温一把剑,做了军师,然后取得了龙江的胜利。

中国人天生喜欢以成败论英雄,朱元璋取得了龙江的胜利,刘伯温在战前就预言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大家一致称赞这场战争的胜利是由于刘伯温的远见卓识。

但这场战役的胜利,完全是朱元璋努力的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朱元璋的船被敌人包围了。如果不是官人韩成穿上朱元璋的长袍,伪造朱元璋跳水自杀来欺骗敌人,朱元璋大概早就挂了。

可以说,朱元璋遇到的风险不止是剃头。

如果刘伯温真的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提前知道朱元璋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遭受这种巨大的风险,朱元璋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杀了他。

最耐人寻味的是,龙江的胜利,基本上为朱元璋赢得天下大势奠定了基础。说刘伯温是这场战争主要功臣的人要注意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获得功臣称号时,还没有"刘伯温"这三个字。是在颁奖后的第二十天,象征性地给两个三等叔公颁奖,刘伯温排在最后。

归根结底,刘伯温不得不作最后的统计。朱元璋看了他在准备登基、建南京城、接圣旨、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方面的表现。而且他年近六旬,没有功劳也很辛苦。这是唯一能让他感到安慰的方法,他被命名为“诚伯”。

前面说过,朱元璋很看重刘伯温的天文知识,所以给了他太史令的职位,安排他主持新朝历法的修订工作。刘伯温被宠坏了,被宠坏了。东吴元年(1367年)十一月,他故作神秘,吹嘘他所宣称的"彗星出现在心脏"求朱元璋亲自开罪,否则必有兵祸。一向迷信的朱元璋不敢不听,他自己认罪了。

结果刘伯温得意忘形,连自己的体重和姓氏都忘了。洪武元年(1368年),刘伯温听说中书省省会林兵贪赃枉法,当即祈雨斩了林兵。

林兵是中书省宰相李善长的私人。李善长提前要求刘伯温不要急着杀人,先调查清楚问题,可是刘伯温连招呼都不打,在坛土里留下了一桩命案。

李和刘之间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说起来,明朝文官中的第一功臣是李善长(刘伯温是传说中的第一功臣,与史实严重不符),刘伯温与之为敌,前景不妙。

李善长于是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让朱元璋对刘伯温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干旱。

刘伯温忠实履行职责,率领大批"天文学家"烧香祈雨

科学现在表明,求雨只是一种迷信活动,不会带来任何结果。

问题是刘伯温一直喜欢装神弄鬼。朱元璋迷信自己有抽烟呼风唤雨的本事。见他求雨数月无果,大为不满,严厉责问。为什么?

也许刘伯温自己也被他看的书如道术般欺骗了,走火入魔了。真理认为他是诸神的代言人。听到朱元璋的责骂,他假装观察天象,做了一个预言,天神下凡答道:"还有几万阵亡将士的妻子,住在别的营寨,阴气消沉;工匠死后,腐烂的骨头暴露出来;张士诚的兵已经编入军户。这三个点都有旱天,所以有旱。"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下令大臣将这三件事逐一妥善处理。

如果这个时候正好下雨,刘伯温肯定会被捧为无上神仙,可以和《西游记》后期的虎力大仙、杨立宪、鹿力大仙并驾齐驱。

然而老天有眼,刘伯温的神棍生涯并没有被允许继续下去。从不下雨,干旱依旧。

没办法,刘伯温请求还乡,灰溜溜地收拾行装,回到了青田老家。

朱元璋崇尚魔法,深感朝中有不可或缺的术士,三个月后召回刘伯温到京师。

但是,在朱元璋眼里,"抄写员"但是比"抄写员"我想要低的东西。

朱元璋的文集刻好后,专门送给了李善长、胡、宋濂三个文士,却不舍得给术士刘伯温一份。

而且,在一次讨论当今谁是大学者的活动中,朱元璋明确表示,人廉和刘伯温都不配称为"大儒"。

为什么,刘伯温就是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用"把君主引向正确的方向""的使命;儒生"假装是。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改杨显、或胡为"术士"刘博文咨询。

刘伯温与"帝国师"态度,指出了杨、、的缺点,声称三人互不适合。

朱元璋对此一笑置之,仿佛要和刘伯温作对,第二次起用杨显、和胡为相。

如果朱元璋这么做,刘伯温就要遭殃了。

刘伯温说三个人不合适的话相继传到三个人的耳朵里,很快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环境。

如果刘伯温聪明到夹起尾巴做人,大概也能处得来。

但刘伯温还是分不清形势。

在朝廷为孔子举行追悼会后,大臣们分享祭肉。

刘伯温没有资格参加祭奠仪式,但他站在了心安理得地接受祭肉的行列中。

朱元璋忍不住提醒他:你刘伯温不是在学圣人之道吗?你没有参加祭奠仪式,却来享受祭祀。你在哪里学的仪式?

刘伯温被噎得无地自容。

朱元璋也不依不饶,下令停发他一个月的薪水。

刘伯温受辱,没有办法,只好重蹈覆辙,回乡隐居。

回到村里,刘伯温无所事事,指手划脚,建议在青田设立左右洋务的稽查司。

胡在朱元璋面前诬陷刘伯温说:"刘伯温想把这个地方占为己有,老百姓不同意,就要求成立巡检司,把老百姓赶走。"

刘伯温相当清楚,他的上司朱元璋非常迷信,胡的这番话可能会要了他的命。于是,他忘了放纵许久,扶病入朝,终于向朱元璋说明了问题。

朱元璋看到刘伯温病重,他离死不远了。反而安慰了他很多次。

据说,胡也感到内疚,安排了一位医生来为刘伯温治病。

但刘伯温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差。

朱元璋于是下诏刘伯温重返田地。

洪武八年(1575年),刘伯温死于家中。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有人说是被丞相胡毒死的;还有人说朱元璋毒死了人;还有人说是病,是死。

但从合理的角度来说,刘伯温既没有做高震主子的嫌疑,也没有患唯利是图的自尊心。他的年龄已经65岁了,还在重病中与死神搏斗。朱元璋和胡为什么要放出来"投毒杀人"大招?

综上所述,刘伯温的本事远没有言情小说吹嘘的那么厉害,在朝廷上说的话也没有分量。

刘伯温本人喜欢看《孙子兵法》等奇数本的书,他也尝试写过两本书,一本是《百战》,一本是《时事十八策》。历史上没有这两本书被引用的记录。即使在刘伯温被神化之后,它们仍然被忽视,可见它们是两本没有什么营养的书。

刘伯温的名声在15世纪末,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间开始好转。16世纪初,武宗再次表彰刘伯温对建国的贡献。嘉靖十年(1531年),刘伯温的同乡刑部大夫李煜对当时的世宗朱厚熜说:"纪(刘伯温中的刘基)应该像中山王(徐达)一样,享有高庙,封爵。"也就是说,刘伯温要陪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后代也要像中山大的后代一样继承爵位。牺牲和封号是国家大事。

大臣们一致同意,说:"高帝集贤士豪杰于一时,功不可没。但刘伯温的贡献,大多是因为他对中原的运筹帷幄和谋划。所以毛在不置可否的时候就说刘伯温是自己的张亮,后来授予刘伯温爵位的时候就把他比作诸葛亮。刘伯温应该是在祠堂里享受的。"

于是,刘伯温光荣升级为"渡江无双,开国大臣第一"大人物。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很多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被杀,被放逐,被断绝关系,被定性为坏人。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英雄三个帮派"其他人都成了坏人。难道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击落?所以把身家还算清白的刘伯温从龙建勋那里拉出来当得力大臣。

第二,刘伯温在担任太史令期间,不仅负责编纂历书,还负责观测天象。同时,他还负责起草文书、规划生活、记载历史事件、编纂史书、国经、祭祀等。,这是"真命天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捧着刘伯温,不就是捧着朱家的命运吗?

嗯,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如果我把刘伯温推下神坛,很多人会不满,会被喷。

但刘伯温毕竟是人,不是神。事实摆在那里,没有办法。

最后,对于一生坎坷、饱受打击的刘伯温,请不要把他崇拜成会掐会算的神仙,其实是对他现实生活的极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