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究竟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汉武帝有过人的学问伟大的胸怀)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0 07:26

虽然历史上有很多皇帝,但是被人们称赞的并不多。很多皇帝一辈子都做不到正确的事情,总会有一些错误被后人讨论不休。然而汉武帝是第一个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人。那么,这个皇帝到底有什么样的伟大才能被后人铭记呢?

一、燕子万里的大丈夫。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出兵匈奴腹地决战的皇帝。自战国以来,匈奴的入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汉朝建立后,一直面临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虽然"自汉初以来一直实行;还有kiss "政策,但几个公主和无数的财物馈赠,满足不了匈奴贵族的贪婪。他们接受了礼物,派公主留下来,但是只要机会合适,匈奴还是派兵劫掠,让汉朝苦不堪言,无可奈何。到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足够强大了。刘彻审时度势,决定放弃还有kiss "采取强硬的进攻作战,派军队进入匈奴腹地决战,彻底清除这块心病。

但是这个决定并不好。匈奴人是游牧民族,生而马上长,迁徙不定。虽然他们进入汉朝边境像往常一样容易,但要主动找他们决战却非常困难。长安远离匈奴腹地,近万里。几十万人要在茫茫戈壁和一望无际的黄沙中跋涉数月。军事情报基本上是通过马蹄铁传递的。即使是最快的马也要来回跑几个月。联系不方便,地形不熟。此行要么奇袭,抓匈奴主力,秋风扫落叶;要么孤身一人,被困大漠,数十万大军可能失去匈奴的马刀。

面对这一切风险,刘彻没有退缩,而是精心安排,精选精兵,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边境反击的胜利,将匈奴远远地驱赶到了大漠以北,确保了边境的安宁。是刘彻创造了真正的骑兵时代。骑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乃至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骑兵真正成为战略军种是从中国汉武帝开始的。根据刘彻统治时期,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骑兵与战车合并,以战车为主力。之后,骑兵完全取代了战车,成为汉朝军队的主要兵种。

在与匈奴的频繁交战中,汉军越来越感受到战车笨拙被动的弱点和塔尔坎机动灵活的明显优势。因此,刘彻全力发展骑兵,使汉匈战争完全成为骑兵与骑兵的对抗,从而使中国古代的骑兵完成了从一般辅助军种向战略军种的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力。随着骑兵的迅速发展,养马制度也不断建立和完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盛行养马",这样"大街小巷都有马,还有成群的楼房"。名将霍去病远征漠北,能调动24万兵马随行。

正确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韩与匈奴作战,每次都是几万士兵,三十多万,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如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沉重打击了匈奴,逼得他们不得不唱"失去祁连山,让我六畜不开心;失去我的山使我已婚的妻子变得无色。哀歌,远在漠北,引起"莫南没有皇家宫廷"长期以来,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边境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第二,能当好部长的知己

公元前141年,刘彻十六岁,即登基为帝。十六岁天子,野心勃勃,想大显身手,有大计划。他知道,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选贤任能。所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唤天下贤人。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国,学生们欢呼起来,或者举荐自己,全国各地的贤人聚集在首都。刘彻非常重视,亲自出题、阅卷、面试,从中选拔了一大批人才。

刘彻的用人标准是"拓宽艺术能力之路,博采众长","那些在各郡各县考察官民素质不一的人,可以是将国家引向灭亡的人"。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才能,不管是什么样的才能,只要你愿意为汉朝的事业而奋斗,都是可以任用的。除了选拔官员的正常制度外,刘彻还实行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如宰相公孙红、御史(主管监察)和礼仪如颜诸、等都是从贫民中选拔出来的;张汤、杜周、廷尉是从小官吏中选拔出来的。匈奴王子金日禅,因兵败葬于汉宫养马。这样的人生经历,可以和霍光、上官桀一起被选为托孤重臣。正因为如此,刘彻时期人才济济,以至于后世写(韩曙)的班固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惊呼:' "得汉者昌于此!"。

特别突出的是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等人的重用。卫青,原是刘彻的妹妹平阳公主的家奴,养马,是个连朝堂都进不去的下人。住的主要地方是马厩。然而,在学习了他的技能后,刘彻提拔他为将军,并让他带领军队进攻匈奴。卫青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能够打赢别人打不赢的仗。当其他人在沙漠中迷路时,他能够找到敌人。战斗变得越来越容易,军官的地位越来越高,直到他成为军队中的最高职位,成为一名将军。卫青的侄子霍去病被刘彻委以重任时,还不到二十岁。刘彻认出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让他带兵打仗。没想到霍去病特别好胜,把匈奴赶出万里。直到很多年后,霍去病死了,匈奴人一提起来就发抖。真的给汉朝出了一口恶气,不愧是一代名将!

董仲舒是一个从小熟读儒家经典的学者。为了好好学习,我三年没出门,所以不知道春夏秋冬。刘彻阅卷时,被他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在卷子上批道"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头"四个大字。又命人将董仲舒召至官中,当面商议,君臣就天道、性命、治乱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刘彻受到他的神圣主权和世界统一的伟大理论的启发,采纳了他的"沉默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现在开始把儒家的家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张倩是个普通的医生(保镖)。刘彻任命他为汉朝特使,与西方国家接触。通过两次出使,开辟了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大通道,绵延1000多公里。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通,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敢做"自己赎罪"勇气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给罪人的信"皇帝。在登基之前,刘彻是一位勤奋好学、有进取心的王子。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善学黄老、儒学,善调丝竹,善作词,善舞剑。他胸怀宽广,广交好友,认真学习父亲如何管理政府,注意大臣们的言行,为日后顺利继位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当他成为皇帝时,年轻的刘彻并不觉得自己有所成就,而是更加努力工作。他严于律己,勤于从政,有时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到了中年,刘彻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愿望,成为了一位威严而英勇的皇帝。他在空之前自信心也很高,觉得自己可以和儿时的偶像秦始皇比肩,也有资格做秦始皇做的事情。于是他彻底检修了宫殿,离开了医院,到处巡回演出。泰山闭关打坐。后来我觉得这还不够展现我的"太好了"。我选择使用"年份"给岁月打上个人印记的方式,让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还能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号-";建元"。

刘彻在很多方面都向秦始皇学习,有好的也有坏的,以至于连秦始皇都迷信长生不老。结果自然和秦始皇一样,除了被那些方士骗了,一无所获。然而,刘彻是刘彻,他很快就喝醉了。在晚年,他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检讨,并做出了"给罪人的信"。

公元前89年,刘彻在位第五十二年,当桑弘羊等人邀请他按照以前的思路继续在西域轮台垦荒,并为此向百姓多征三十元的宾税时,刘彻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圣旨。除了荒地"惊世骇俗",不要再做了,人民的钱不再多收。在圣旨中,也明确写明:"自从我即位以来。他做了许多不合理的事情,让世界上的人都很难过。过去的事不能后悔。从现在起,任何损害人民利益和浪费世界财产的事情都将被消除。"要实行除苛、减赋税、复耕、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站台上的忏悔"。

刘彻承认错误的勇气和他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是非常可贵的。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感受王朝的危机,凝聚人心,但是在皇帝的尊重下,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在知道自己的错误时,能够及时改正,调整自己的执政方针,这正是汉武帝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