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唐玄宗,为什么前半生是贤王,后半生是昏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0 06:26

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皇帝,也有很多坏皇帝,但同时是贤明又是坏皇帝的不多。有些人可能会想,怎么会有人既是贤王又是昏王呢?其实这样的人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汉武帝唐玄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这两个皇帝都是很厉害的人。他们都擅长治理

国家。武帝打败了一直为敌的匈奴,而唐玄宗创造了唐朝最辉煌的时代。但到了晚年,他们都遭遇了人生最低谷,巫帝的巫术和军国主义之恶,而唐玄宗是安史之乱。为什么前半生都那么优秀,后半生却被称为昏君?

1.为什么古代帝王和古代圣人不一样?

在一些古代的记载中,古代的皇帝不仅睿智,而且长寿。唐代韩愈在《劝佛骨表》中写道:"黄帝110岁;少昊已经一百岁了;颛顼98岁;帝喾已经105岁了;帝尧118岁;舜帝和禹都是100岁"。

韩愈的文章是为唐宪宗写的。他不可能用一个被戳破的谎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先不说信不信古代"帝"预期寿命,至少在当时,被广泛认为。

人们普遍相信的一定是真的吗?不一定,这就是原因,或者说人们不愿意打破自己的臆造"谎言"或者人们需要借这个"谎言"。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儒家仁义,墨家爱而不攻,道家无为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用古代名人。

百家争鸣的名声,在我们耳中,是赫赫有名的名人,但在春秋战国时代,顶多属于"名人"一类,有点名气,他们怎么说服别人?

于是各种圣人出现了。孔子说,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是周文王和周公说的。一切都是尧、舜、大禹干的,韩非子说。

圣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重要,只要能用就行。韩非子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试着想一想,几百个人同时说一件事又相信一件事是什么感觉。

韩愈《谏遇佛骨》中提到的君主,都是一生睿智的圣人,但历史上的帝王呢?根本没有像古代圣人那样的人。

2.唐玄宗为什么会昏庸?

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余年,对内改革,对外驱逐匈奴,但最后几年仍有昏庸之名。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晚年引发安史之乱。他不仅失去了心爱的杨贵妃公主,还把皇位输给了儿子,孤独终老。

汉武帝晚年的巫术灾难是汉武帝的一大昏庸"犯罪证据"而连年征伐匈奴似乎又是一个证明。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俗话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可以和皇帝一样用。皇帝活得越久,看到的权力斗争越多,就越担心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晚年的汉武帝一天天老去,慢慢步入死亡的深渊,而太子却在一点点成长,即将步入人生的巅峰。太子巅峰不就是皇帝吗?

汉武帝会把皇位传给儿子,但他死后,只要他活着一天,就不会放弃他的权力。汉武帝权力越紧,嫌疑越重。

有一个习语叫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一个褒义词,意思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人总会有一个想法:如果我这么想,别人也一定这么想。

汉武帝喜欢权力,他认为太子一定也很爱权力。他越想越害怕自己的权力被夺走,于是双方矛盾越来越大,最后以"巫术的诅咒。爆发就是结束。

唐玄宗李隆基一口气杀了太子李瑛、鄂王李尧、光王李琮。原因是武惠妃想让他的儿子成为王子,所以他去找了玄宗。根本原因是李隆基害怕李英会夺取他的权力。

皇帝不是昏庸而是害怕。

三国最长寿的皇帝孙权,晚年陷入诸子争鸣的境地。太子是孙鹤,孙权最宠爱的儿子是鲁王孙巴。这听起来熟悉吗?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但曹操最宠爱的是他的私生子曹冲。曹冲死后,曹操也偏爱次子曹植。的王子是李承干,但他更喜欢王泰。

历史上大多数明朝皇帝都喜欢玩这种游戏,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儿子夺走。孙鹤和孙霸没有大团圆结局,李承干和李泰也以悲剧收场,都表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不分父子。

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圣旨,表示对派遣李光礼出使匈奴的遗憾。有些人认为这是"给罪人的信"我有不同的看法。

公元前91年,刘玉鑫伊宁"巫术的诅咒。他死了。公元前90年,李广利为养活侄儿而造反,逃往匈奴。公元前89年,他颁布了“轮台圣旨”,表明了他息兵修身的政策。

汉武帝在位后,汉武帝最信任的人田粉、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戚,利用他们来防止自己的权力被别人夺取。

卫青和霍去病上台的时候,汉武帝正值壮年。他有绝对的信息来控制这些人,不怕他们造反。但晚年,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汉武帝的控制力较弱。

汉武帝不能再把权力交给这些外戚,更不能交给别人,于是以停兵为由取消了对匈奴的战争,以防止兵权被外人利用。

晚年的李隆基类似于汉武帝。他想通过一个赤胆忠心的藩镇控制天下,却被安禄山利用了,成为了唐朝的祸根。

无论是汉武帝、唐玄宗还是李隆基,或者其他皇帝,他们昏庸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他们老了,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害怕权力不再属于他们,他们不再注重所谓的平衡,而是开始消灭一切威胁他们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