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为何能坚守六年(宋军为什么能成功破阵)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0 02:52

宋元襄阳之战对南宋来说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当时元军的实力比更胜一筹,军心更是雄壮。面对这样一支元军,孤立无援的宋军在襄阳城坚持了六年。当时宋军利用襄阳的地理优势成功阻挡了元军的猛烈进攻,但是襄阳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后续的兵力和物资继续,所

以最终战败。但这一仗也让人看到了南宋军队不一样的一面。

强大的襄阳城

"檀溪西临,砚头护其南。汉水如东北,初山如西南"汉水和初山位于襄阳和蒙古之间,是襄阳的天然屏障。另外襄阳背靠江汉平原,粮草充足,可以支撑长期作战。可以说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

公元1236年前后,襄阳曾被蒙古人占领,直到1239年才被宋军将军孟珙收复。作为久经沙场的将军,孟珙自然明白襄阳的重要性。鉴于当时襄阳已毁于宋元之争,上书朝廷说"魏翔和魏凡是向朝鲜转移的根源,他们在数百次战斗中获得了这一点。当他们成为管理者后,他们会保护自己的活力。"

后来,就任北京湖绥靖特使的李增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恳求朝廷修缮加固襄阳城,坚守襄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经朝廷批准,他不仅加固了原有城墙,还额外修建了军营,用以驻军。此外,他还利用朝廷拨给的经费在襄阳城内修筑运河,为城内开垦创造良好的水利条件。这些都使得襄阳外有坚固的城墙,内有充足的粮食,非常有利于防御和作战。

官方认为,由于前人在襄阳城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上襄阳本身的地理优势,南宋得以坚守襄阳之战六年。

保持高昂的士气。

襄阳之战,襄阳北部的蒙古军队被包围,特别是1267年蒙古方面在樊城外设立垄断田之后。表面上说两国贸易可以赚一点钱,也可以作为两军议和的契机。但实际上蒙古不过是想切断向襄阳运粮的外部通道,迫使襄阳弹尽粮绝,然后趁机攻占襄阳。

断粮的襄阳,可以依靠城内的粮食,但也只能维持一时。因此,吕文德,这个城市的指挥官,不得不寻求帮助。然而襄阳早已被蒙古军队包围,如同铁桶一般。城外的援军很难进入,补给和粮草也送不进去。城里的士兵无法突围。当时的襄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然而,1271年4月,漕运出现转机。当时,范和他的手下看到,蒙古军队没有守卫水道,因为他们不擅长水战。他们趁着春天汉水暴涨,通过水路将大量粮草等物资运进襄阳,解决了城内粮草困局,帮助襄阳重新守住。

除了运送物资,朝廷也没有停止向襄阳派遣援军。虽然无法突破蒙古的包围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对襄阳的进攻,减缓了夺取襄阳的速度。在一波又一波的援军中,有这样一群人的行动不得不提,因为他们成功的打破了蒙古的围攻,进入襄阳城,那就是张贵、张顺组成的敢死队。

1272年,襄阳告急,张顺、张贵自发前往襄阳救援。他们用重金招募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他们趁着当时汉水上游暴雨涨水,造了一百只独木舟,从一条叫倪青河的偏僻小路出发,一路突围,走了120公里,终于成功入城。

援军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坚守在城内的士兵们的信心,同时他们也在讨论如何突围。本打算派一队人马悄悄潜入云州城,然后配合当地守备司令范等人一起剿灭蒙古军,不料计划走漏。这导致了难以进入的援军的崩溃。

虽然朝廷派出的援军大多没有进城,但即使进城,战斗也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来回的军队一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襄阳的陷落,另一方面也告诉了坚守襄阳的军民,朝廷并没有放弃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城内民心的作用。

襄阳执着的军魂是襄阳能保持这么久的核心原因之一。

命运很难改变

襄阳能坚守六年,离不开它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离不开前人在这里留下的坚固城池,离不开城外一波又一波推进的英雄援军,离不开开城内不怕牺牲的军民英勇作战。同时,一开始在水战中对蒙古军队的忽视也是襄阳能够坚持一段时间的原因。

虽然襄阳坚持了六年,但这场战争的失败是注定的。两个朝代,一个垂死,另一个强大。襄阳是个小城市,就算再强有基础,也经不起蒙古的长期消耗。襄阳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南宋的灭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