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户是用什么做的?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古时候窗户怎么做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10 02:13

其实古代人冬天还是很辛苦的,没有玻璃的窗户晚上还是通风的。也许纸发明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在此之前,窗户是用什么做的?事实上,古代的窗户看起来并不都一样。我们看到格子很多的窗户一般不放在最外面,外面的门窗基本都是实心的。而且贴窗户用的东西也很麻

烦,更重要的是不牢固。一阵大风可能会使它们变白。那么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呢?永远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

现在的窗户都是玻璃的,但这已经很接近了。如果年纪大的朋友会记得,农村的窗户基本都是用薄纸糊的。似乎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纸是汉代发明的,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房子上开窗的历史太长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么,在纸发明之前,窗户上贴的是什么?它是敞开的吗?其实这个要分情况讨论。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房子还是很简陋的,就像一个帐篷。当你打开底部的门时,只需在顶部开一个小孔,用于通风和排烟。这是最早的"Window "。

据Xi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介绍

现在"Window "字,还保留了原来的意思。"Window "由"点"还有"烟囱"由...组成。现在我们仍然称烟道为"烟囱"。在苏州地区,烟道仍被称为"Window "。所以,"Window "还有香烟"烟囱"这是一回事。而且从和创在古代的发音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原始的住房形式至今仍被许多少数民族保持着。比如鄂伦春族的房子就是用桦树、桦树皮、兽皮搭成的帐篷状的房子,上面有一个洞,很原始"Window "或者"烟囱"。这个洞透气无烟,当然不用贴什么。冷吗?当然冷了。然后呢?烧火还是忍。

鄂伦春族民居

如今,仓库和牢房的结构类似,没有大窗户,但有一个通风孔,上面有栅栏。不过这种住宅毕竟比较原始,很快,人们就盖起了高大的房子。从汉代传世的陶制建筑模型可以看出,汉代的窗户几乎和今天一样。

汉代的陶制建筑,窗户的尺寸和今天的差不多。

从上图密密麻麻的窗棂来看,汉代的窗户自然需要粘贴。当然,贴在窗户上的东西不是贵族的事。人家有钱,什么都能放上去。第一,可以用宝石。《世说新语》中说晋武帝府"北窗是琉璃屏,密如疏"这个时候纸已经发明出来了,但是人们还是用玻璃来装窗户,比现在的玻璃贵很多。

然而,毕竟刘裕是一国之君。其实窗户上用来挡风的材料有很多。根据陈其信先生对窗纸糊历史的考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二,可以用云母。云母是一种天然矿物,暴露在薄片下是透明的,古人用来装在窗户里。这个只能用于富裕家庭。

云母

梁健文帝的谢晖冯凭齐说:"云母的窗户羞于它美丽的颜色;玻璃扇以其影为耻。"三、贝壳,有一种窗贝壳,就是海月,贝壳近似圆形,极扁,薄而透明,古人嵌在门窗里可以透光。《昭明文选》有郭璞的《符江:"玉瑶海月,土石。"这种东西虽然不便宜,但是和宝石相比,还是很容易得到的。

海悦

第四是骨胶产品。羊角水煮后制成透明薄片,如鱼枕、亮角等。将鱼的头软骨、鳞片或鳃盖刮去不透明物,浸泡、蒸熟后可嵌入小窗。今天的老房子,还有一种叫"明瓦"窗户上镶嵌的东西可以透光。这种瓷砖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北方没有贝壳,所以用云母磨成薄片。南方用贝壳,角熬成胶,做成透明片。明代南京有一条街叫"明瓦画廊",这是一个专门生产牛角膜瓷砖的地方。

无论明瓦、海月、云母、玻璃、宝石,都不可能做得太大,所以古代窗户的窗棂都特别密,这样才能装成小块。今天玻璃都是一块的,窗棂也不见了。上面这些东西,隔热效果和今天的玻璃一样,甚至更好。但是,重点是: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

普通人一般用几样东西:第一,用竹草。老百姓把竹竿编成窗帘,挂在窗户上。所以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鹏创"但这种雨篷窗不透光,室内黑暗,所以有句话叫"不要骗暗房"。二是用木板。目前江南很多窗户还是这样。百叶窗白天拉起,晚上放下。当然,有支撑的话房间里会冷;把它放下,房间里会很暗。三是用牛羊尿泡。这是从网友留言中了解到的,应该是在西北地区流行。

至于纸,发明之前是用布糊窗户吗?说来奇怪,按理说应该有,但边肖并没有找到有力的材料。只有直接用窗帘,也就是不在窗户上安装任何东西,在窗户后面挂窗帘挡风。比如石虎的《中野纪》:"在吴泰寺的西面有一座昆华殿...每次打开大窗户,都是鲜红的。"然而,这也是富人的方式。

可见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原始社会的一无所有,还是草和木板,保温效果都很差,冬天真的很难。其实用纸糊窗户的习惯在汉代纸出现的时候就没有了。这是唐宋时期上流社会流行的。在没有纸窗的年代,大家各显神通,各种材料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