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封疆大吏为什么没人愿意当?(一品大臣为什么怕封疆大吏)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9 19:39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是分封制,但是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分封制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就像东周时期,代表国家最高统治阶级的周早已名存实亡。于是,同一天秦后,秦始皇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各郡郡设地方长官统一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职多了,自然就有了文武职的区别,然后就有了轻重职,官职的系统化大大减轻了皇帝治国的压力,对民生的稳定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官场如战场。既然有高低官,就必然有竞争,谁也破坏不了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

后世随着官职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九等十八等来代表官职的等级,"正一品"最高的,"来自一品"最低。古代封建社会不像现在这样平等、自由、民主。在古代,官越高,权力越大。人人都想当大臣,一人凌驾于万人之上。人人都想当政府官员,官邸就是一个产物。

但是在清朝,有一个官职,属于一个政府官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稍有事业心的官员,并不想担任这个官。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位,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清朝的官制:清朝主要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中央政府的主要官方机构是内阁、军事部和六个部,而地方政府的最大官职不外乎总督、总督和知府

首先,省长是从二品官位上来的。如果兼任兵部侍郎的头衔是正品,如康熙年间的年羹尧、慈禧年间的李鸿章,都是巡抚;州长在州长之上。如果是兼任兵部大臣,就是一品高官,总督管辖多个省区。而且级长这个职位很可怕。这个职位比总督和总督都高。就算不是兼职,也是正经官员。但是,没有人愿意做这么显赫的职位。为什么?

因为提督这个职位太尴尬了,虽然提督的等级和名字都很响亮,表面上看他是政府官员,但并没有太大的实权。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有了实权,话语权才是真正掌握的。没有实权,档次再高,工资也多。但是清朝有几个官员在乎那点俸禄,所以没人在乎这个没有实权的府尹。

在清朝,提督是绿营的最高官员。从理论上讲,他是与八旗将军平起平坐的官员。但事实是知府可以随便给府尹一个眼神,因为知府有直接打朝廷的权力,可以任意抬高府尹的样子,但府尹没有直接打的权力。因为绿营是中国官衔体系,在满清政府看来,八旗是自己的"血统"因此,提督虽然是绿营的长官,却不能轻易调动绿营。

清朝有一个评价官员的制度叫"宏伟计划"每三年一次,总督和比知府级别低的巡抚都有权力视察地方官员,但知府是视察的对象。可以说知府的任免权掌握在总督和知事手中,造成大官位的知府在总督和小官位的总督面前"装孙子"。

所以府尹虽然是高官,但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官员都不想当这样的高官。如果皇帝要把一个三四品的官员提拔为高官,你一定不要认为这是皇帝对他的宠爱。其实这是他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原因是清朝统治阶级对汉人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