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比马更强壮,也更容易控制。为什么不把马变成骡子?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9 16:52

骡子一般是公驴和母马交配的产物。骡子比驴大,比马壮,比马强壮,更容易控制。最重要的一点是,骡子的使用寿命高达20-30年,远远长于马。在这种情况下,骡子应该更适合古代战场上坐骑的职责,那么古人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马都换成骡子呢?或许是因为成本太

高,而骡子不生育,也就是说骡子只有一代,速度上骡子远不如马,这也是骡子最大的缺陷。

据明代经典《五杂记》记载,骡起源于匈奴,战国时期由中原农民逐渐引入并繁衍。从此,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乃至战争中常常离不开的一种动物力量。而且根据宋人罗援写的《尔雅义》的描述,骡子可以当马用,脾气比马好得多。那么这么好的兽力为什么没有代替战马的角色,去建造一个战场"骡子骑兵"?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骡子的力气太小。

虽然骡子在农场工作时绝对是好动物。但在战场上,骡子那点力气显然是不够的。骡子的力气通常只有战马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冷战年代,重骑兵至少要有20公斤重的装甲武器。宋金元时期的重骑兵,甚至连人带马,都穿着重甲,往往重达30多斤,基本都是用钢铁包裹。

放这样的"钢包",在骡子上?恐怕那头可怜的骡子在冲锋前就会筋疲力尽。

第二个原因:骡子太慢。

在古代,骑兵之间决斗的胜负关键在于冲击速度。

在这条路上,骡子受的苦更大。骡子虽然能连续走20多公里,但短距离冲刺会吃亏。它的力气不如战马,体型也比战马小,速度甚至被甩开,于是战马已经冲上去了,骡子还在这里慢吞吞地跑。想骑骡子吗?去观光没问题。如果你在战场上骑马,你会失血。

然而,饱受战场冲锋之苦的骡子,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场景"极度沉重-物流。

虽然个头小,力量弱,速度慢,但骡子的耐力和吃苦精神远远强于马和驴。强壮的骡子一口气能负重走20公里,更不用说山路有多难走多崎岖了。而且不容易生病。这种特殊技能也被称为“骡子”。战场现状",一直很稳定。

从明朝开始,拥有大量骡子饲养技术的明军,越来越多地使用骡子运输物资。在近代以来的西方战争史上,后勤更是少不了骡子。在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从中国大量购买骡子用于战场运输。

即使在高科技的现代战争中,骡子的作用有时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许多国家的山地作战部队中,骡子仍然经常被用来运输山炮装备。不仅在现代战争中经常抢镜头,在军事演习中也经常露脸。这样的风景,古代战争中的驭马者几乎无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