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里?(苏轼什么时候去过杭州)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9 12:26

在当今交通运输能力发达的时代,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以让一个人一生去很多地方。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要想出门,只能依靠两脚健步的马车。宋代文人苏轼,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对于他去过的地方,有的只是表面,有的却刻骨铭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轼一

生都去过哪些地方。

982年前的今天,苏轼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中国,这可能是无可争议的国民男神。他有"老人谈少年狂"豪放,还带"烟雨会持续一生"冷静,用"祝人长久,千里相伴"浪漫,并有"十年生死无涯,不去想就念念不忘"深情的...他爱吃爱和别人玩,会写字画画泡妞。正如林语堂所说,与中国其他诗人相比,苏轼更为丰富、多变、幽默,智力超群,但内心却像个天真的孩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一周的时间带你走进苏轼丰富的人生。

有网友做了一组地图,在现代地图上标注古人的生活足迹。所以你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足迹大概是这样的——

梅州——不可替代的家园

四川梅州是苏轼的故乡。梅州市西南有一座庙,是苏氏的故居。

苏轼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很大。

昨天,我父亲苏洵本人就是一个励志人物-";二十七、开始阅读"没有进士学位,最终成为一代人。他对苏轼和苏辙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在他的带领下,两个儿子从小读了上百部经典。为了加强记忆力,苏轼还被要求手抄《汉书》。晚年,苏轼梦见童年的父亲监督他读《春秋》。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他吓得如坐针毡。

每夜梦见和一个男孩玩,父亲和老师惊讶地丢下书。当我完成春秋时期的工作时,我现在正处于桓庄之初。平静不安,坐起如钩鱼。——苏轼《夜梦》

这些严格的训练无疑为他们未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母家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她曾经给苏轼读过《范滂传》,范滂一生刚正不阿,最终死于东汉党的闭塞。当范滂和他的母亲告别时,她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像李颖和杜密一样出名,那么为什么要憎恨死亡呢?"苏轼听了之后,非常钦佩范滂,就问他的母亲:“你知道吗?如果我是范滂,你同意吗?"妈妈的回答特别爽-";你可以做范滂,但我不能做模特?"

后来苏轼和苏辙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不是苏家的一句话空么。

一个博学的父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慈爱的哥哥,苏轼在梅州的21年生涯一定是无比幸福的。苏轼21岁离开家乡后,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母亲成夫人去世,一次是为了安葬父亲和妻子。从此,苏轼一路坎坷,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眉山,对他来说,成了他在诗中反复仰望的梦想,却永远无法真正再抵达。

开封——梦想开始的地方

开封是苏轼出名的地方。1057年,21岁的苏轼和弟弟跟随父亲来到汴梁开封,参加科学研究。这一年是北宋科举史上最有名的一年。除苏轼外,还有曾巩、程颢等多位著名考生,考官是文学泰斗欧阳修。据说,欧阳修读苏轼的论文时,眼睛一亮,自信地认为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如此绝世的杰作。所以为了避嫌,我只拿了第二名。当我打开信时,我才知道这不是学生曾巩的论文!

这个乌龙球让苏轼错过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长子继承权。但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崇下,苏轼名声大振,每有新作,立刻传遍京城。然而,就在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父子俩悲痛地回到了家。

三年后,苏轼再次来到开封,一场更高规格的选拔考试——制考即将举行。在宋代,进士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都有大量的学生被录取。但制考不定期,皇帝亲自出题监考。宋朝三百年间,一共录取了41人,其难度可想而知。还有"Kaoba "苏轼再次以最高分惊艳全场"三等",for "百年第一"。

二十五岁的苏轼在万众瞩目中步入仕途。在地方历练三年后,苏轼正式调任中央。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对才华横溢的苏轼早有向往,准备直接召他入国子监,却被宰相韩琦拦住了。韩琦说"苏轼的才华迟早会得到重用。现在的关键是培养他,培养他,让天下人都佩服他,信服他,这样以后重用他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反对了。但如果现在重用他,未必有说服力,反而对他有害。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帝的内阁职位,邀请他参加考试。"英宗说:"以苏轼的水平,是不用考的。"韩琦没同意。

后来苏轼顺利通过考试,得到了致仕馆的位置。他听说韩琦的良苦用心,感慨地说:"汉宫是在用道德修养来呵护人才。"

开封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对于开封,苏轼的感情大概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不仅见证了他人生的亮点,也见证了他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苏轼40年的生涯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初入庙堂,赶上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都因为反对新法而与宰相王安石结仇,或隐退或主动离开朝廷。1071年,王安石拟改科举立校,皇帝下诏议二制三馆。苏轼写下千言万语,振振有词地论证新法之弊,却遭到排挤和打压,无奈申请洋务。尽管宗申很珍惜苏轼的才华,但为了实现他的改革主张,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苏轼贬到杭州做判官。

之后的十几年间,苏轼一直在四处为官,平均每两三年调职一次。直到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皇太后听政,苏轼才被重新启用。短短八个月,他连续三次升职,从官员升到翰林学士。有一次皇太后问他知不知道他升职这么快的原因。苏轼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高太后告诉他:"这都是先帝的意思。每当始皇帝读到你的文章,他一定会惊呼:‘巫师,巫师!’可惜我没时间重用你..."苏轼顿时泪流满面,后来不敢辜负先帝的信任。当旧党主张废除新法时,苏轼一再站出来说新法有好有坏,切不可矫枉过正。但是法院不能接受他。1089年,他别无选择,只好要求调职。随后的几年里,他被多次召回,但总是没待几个月就被推出法庭。

1093年,哲宗主政,新党再次上台。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苏轼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于是主动要求放生。这一次,他连和皇帝道别的时间都没有。临行前,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了他对朝廷的担忧。他很清楚,自己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无论多么艰难,都阻挡不了自己那颗童心。

果然,他走了,就再也没回来。

杭州——一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杭州大概是苏轼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一生两次去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因为反对变法被排挤而被贬到这里,第二次是因为政治上受挫而要求调到这里。

第一次来的时候,苏轼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杭州留下了一则回响千年的旅游广告-";如果要拿西湖和西湖比,轻补重补总是合适的"从此让西湖更加温柔梦幻。而18年后,当苏轼逃离宫廷斗争,再次来到这里时,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此时的杭州正遭受旱灾和瘟疫,西湖的水几乎干涸。苏轼一到杭州,首先上书朝廷,免除杭州赋税。并向朝廷要救灾款,以解杭州燃眉之急。朝廷很快答应了苏轼的请求,旱灾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随后苏轼组织人熬药,在街上免费发放,并组织杭州的医生和医术精湛的和尚道士进行巡诊,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旱情后,苏轼开始清理西湖的杂草和淤泥,并将淤泥堆积起来,筑起长长的堤岸。苏轼命人在堤上种芙蓉柳,就是著名的苏堤。同时,为了防止水草生长过快,再次侵占水域,苏轼派人大面积种植菱角,抢夺水草的生长空。为了划定菱角的种植区域,观察淤泥的淤积程度,苏轼派人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由此产生了著名的三潭印月景观。

此外,苏轼还重修了一段运河与西湖相连,既保证了运河水位,又保证了城内水位,解决了水运隐患。

苏轼做了许多造福杭州人民的大事,深受杭州人民的爱戴。为了感谢苏轼,许多家庭为他悬挂画像,设立神龛。杭州也是苏轼坎坷生涯中难得的宜人之地。

湖州——苏轼的故土

1079年,42岁的苏轼被调到湖州周知。

按照宋代的惯例,调工是需要谢的,所以苏轼打了一篇《湖州谢表》。这样的文章本来只是一个套路,但是写的是"陛下知道自己的愚蠢不及时,难以跟上新的进展;看他年纪大了还闹事,要不他可以养王。"但是我给自己惹了麻烦。

这篇论文被别有用心的政敌利用了。他们断章取义,强行解读,说苏轼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对皇帝的不尊重。后来又翻出苏轼的旧诗,发现了几首疑似讽刺国事的诗。结果,一群人开始逃避弹劾,宗申决定进行调查。

虽然我知道这个消息比较早,但是官方到了湖州,对苏轼的打击还是很大的。这个受宠的孩子第一次像囚犯一样被押送到马路上。1079年8月,苏轼被押解到北京,投入御史台监狱。虽然审讯的时间很长,但好在苏轼在狱中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狱卒,对他非常尊敬。他每天晚上都会为他准备一个热水澡。

对苏轼的审讯从8月20日开始,历时三个月。这期间新党要杀苏轼,朝野也在进行营救活动。不仅许多与苏轼持相同政见的长辈纷纷撰文,就连一些维新派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劝宗申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金陵,也写道:"有了一个神圣的世界再去杀有才华的人怎么样?"

宗申秘密派一名太监去监狱观察苏轼。他回来报告说,苏轼睡得很香,很安静。宗申接着对朝臣们说:我知道苏轼问心无愧。"最终,苏轼免于死刑,被贬到黄州,担任应永的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湖州,苏轼只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恐怕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了。他四处游历,祈求雨露阳光,留下了70多首诗。他被官兵押解走的那天,湖州人自发前来送行,站在道路两旁泣不成声。

黄州——涅槃重生之地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带着孩子结婚来到黄州。

苏轼当时很落魄。因为他以罪犯的身份执行职务,连最基本的待遇都享受不到,物质生活陷入困境。为了避免自己"剁手"他每个月分30期把4500元挂在房梁上,每天不敢超过150元。他在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不曾破釜跳河,唯有清诗讽饭";"空煮凉菜烧湿芦苇。"不仅如此,很多亲戚朋友因为怕被他牵连而不再联系他("我这辈子没见过朋友亲戚的一句话,也没跟他们答过一本书")。

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在唱"寂寞沙洲冷"同时开始反思人生。他在《盛翔景源仓记》中说:"快感可以是耳目一新的,比如有见识,胜不骄,败不馁。云上说话很巧妙,但不知道是什么。"人生就像赌博,有输有赢。一开始你只知道耍小聪明,却不知道要付出代价。中秋节的歌词以"天下大梦,人生几回爽。"尝了尝山里的野菜,他感叹道,“怎么样?人类的口味是纯粹的快乐。。

他在城东开垦了一个废弃的土坡,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花园里建了一个有五个房间的农舍。因为当时正下着大雪,所以他在四面墙上画了雪,并命名为"东坡唐雪"。

他变得越来越冷静和开明。正如江洋先生所说:我们曾经那么渴望命运的波澜,终于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和朋友一起旅游,鲁豫下大雨,他也不慌。他回家写了一首《定风波》:"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竹竿和草鞋比骑马还灵巧,有什么可怕的?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

我和朋友去赤壁旅游,在河上划船。我想起了赤壁之战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赤壁颂》和《念奴娇·怀古赤壁》这首诗。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某种程度上,黄州是苏轼的涅槃重生。也正是在这里,他从一个追名逐利的官员"苏轼"成为了一个追寻自我的诗人"东坡"。

惠州--为养老做准备的地方。

惠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是苏轼曾经打算退休的地方。

苏轼来徽州时是五十九岁。从黄州到徽州,苏轼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哲宗登顶后,一度重返朝廷,坐大高位。他不愿意参与党争,但又逃不出党争的漩涡。几经进进出出,1094年,被贬至徽州,远离中原政治势力圈。

在这里被降职基本上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不过苏轼心态极好,似乎很快就喜欢上了。他在诗中写道:一天300颗荔枝,我毫不犹豫的长大做一个岭南人。""我在想岭南应该不好吧,但据说这安心就是我的家乡。"

他甚至在这个"安心"为退休做准备——他拿出毕生积蓄,花了一年时间,在惠州白鹤井山顶建造了自己的住宅——白鹤居。白鹤依山川而居,白墙白瓦,西望惠州西湖,东望远处的寺院建筑。房子后面空地上,他还移植了各种岭南果树。房子建好后,他把住在宜兴的家搬到了惠州。

乔迁之喜,加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苏轼在天堂写下一首绝句:

白头萧满霜风,小亭藤床病。记者春眠美,道长叩击五分钟。

然而,当这首绝句传到北京时,宰相张盾很不高兴。"哇,原来你苏东坡在岭南住得这么舒服!?"于是马上颁布新的贬谪令,将苏轼贬至琼州,重新安置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

于是,刚在徽州定居的苏轼又不得不离开。然而,在他被贬惠州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却留下了许多生活的痕迹。白鹤峰东坡故居是苏东坡亲自修建的唯一住宅,其爱妃王朝云之墓也是千百年来保存完好的重要遗迹。所以,千百年来,很多苏轼的粉丝专程来到惠州,追随苏轼的脚步。

儋州——人生的最后一站

海南儋州是苏轼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

历史上的海南岛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荒岛,地处边陲,隔绝海外,孤立落后,距离首都千里,"鸟飞半年",可谓"悬崖和海角",所以中原人叫它"狂野和燃烧的土地",死囚流放。儋州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当时到处都是毒蛇猛兽,疔疮疟疾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说,宰相张盾选择儋州是因为苏轼的词与儋州相似。如此荒唐的理由,实在令人发指!

1097年,62岁的苏轼跨越山海来到这座荒岛。临行前,他把身后的事托付给大儿子,只带着小儿子苏果去了儋州。

初来乍到,常华君令张忠十分敬重,安排他"住官邸,吃官粮"。后来朝廷官员考察苏轼,将他驱逐出官邸。从此,苏轼开始了"吃饭没肉,生病没药,住没房,没朋友,冬天没炭,夏天没冷泉"悲惨的生活。

但苏轼并没有改变乐观的天性,甚至还写道"我是博尔人,住在西蜀府"这首诗。

他的到来给海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在这里办学校,收徒弟。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儋州向苏轼取经。据史书记载,蒋堂佐和海南历史第一秀才傅阙都是苏轼的弟子。宋代海南十二士,苏轼举足轻重。不仅如此,苏轼还将中原文明的诸多成果带到海南,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峁乃至东坡话的起源故事至今仍在儋州流传。

苏轼流亡海南三年后,哲宗驾崩,惠宗即位,朝廷照常大赦天下,苏轼只好返回北方。据说他走的那天,当地人和学生一路簇拥着他来到了即将出发的船上。苏轼含泪离开,写下"我不讨厌南方的九死一生,所以我会精彩的旅行一辈子"告别这片让他苦乐参半的土地。

1101年,苏轼在从北方回家的路上不幸去世,享年64岁。

苏轼一生漂泊,所到之处都能以其卓越的政绩来评价。他在密州抓贼,在徐州治水灾,在定州负责军纪...但当回首他的人生地图时,苏轼作出了"问职业,黄州惠州儋州"答案。

这是自嘲,也是真相。时代没有给他指点江山的机会,一次次把他推向绝境,但他迎来的是一次次涅槃重生,一次次播撒希望。有人说,"苏轼被贬三千里,善举造火车"真的不夸张。

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仕途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让人心疼,让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