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名人也是三国迷?苏轼也喜欢三国历史(历史名人苏轼)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9 12:13

"三国迷"众所周知,它指的是现在很多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他们对三国历史了解的非常透彻,但可能刚入门,只是掌握了某一部分。其实在古代,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过去也是古代的,他们也回去研究过去的历史,也就是说,喜欢三国时期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比如宋代大

文豪苏东坡,也是三国迷。那么,苏东坡的范体现在哪里呢?

苏轼被贬黄州后,利用这个机会游览三国古迹,去了刘备斗争的襄阳。春末的一天,苏轼来到襄阳一个叫檀溪的地方。等我老了,我会度过最后的春天和黄昏,偶尔会逛逛檀溪路"。虽然800多年过去了,但似乎当时刘备是匆忙逃离这里的:"独自逃出西门路""潭溪河中升起一股浓烟,我急忙骑着向前跳"。

苏轼和刘备的时间空此刻似乎重叠了,他也在为刘备担忧。好在露玛的弹跳力很强,所以"听得钱骑马而去,忽见双龙飞浪"看着刘备平安撤退,苏轼似乎松了口气。苏轼在诗中对刘备的评价极其明显,"西川霸真英主"我认为刘备是一个英雄。这个评价挺高的,也是对刘备历史遭遇的极度悲哀。"潭溪自东流,龙驹何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遗憾。

但这首诗的艺术高度,比起《念奴娇·赤壁怀古》要逊色不少。不管诗人的主观态度有多推崇刘备,这首诗仅限于叙事,没有大言不惭,缺乏"不归之河""卷起成千上万堆雪"壮丽的画面,所以刘备的艺术形象比周瑜暗淡很多。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达到每一部作品的巅峰;二是因为当时在檀溪,没有大江东去的外在激发,所以傲气稍减,难出佳作。刘备只好委屈,周瑜在艺廊上占了上风,这似乎与苏轼的主观态度无关。

在著名的《前赤壁赋》中,苏轼想起曹操大军到江南的情景,"月明星稀,乌鸫南飞","齐芳破了荆州,下到江陵,顺流向东。它长一千里,披着旗帜空,在河上喝着酒,写着过河的诗,使它成为世界领袖",那么雄伟,威武,很有气势。然而,当东风来了,赤壁着火了,曹骏仓皇而逃。所以《千赤壁赋》感觉:"如今安在哉?"这支吞了万里的军队现在在哪里?诗人曹孟德在哪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既没有肯定曹操,也没有否定曹操,而是通过曹操这个形象来描写历史的苍凉,表达自己的苦闷。

苏轼在《论魏武帝》中说"比预期的时间长,而不是比预期的时间长"。为什么?苏轼引用历史案例,说曹操过于重视刘备,轻视孙权,导致赤壁大败。"再现刘备而失功德,轻视孙权而失"你打刘备,准备充分,用力过猛。至于吴栋,看都不敢看。正因如此,苏轼笔下的曹操是一个风格浑厚的艺术形象,主要用来寄托历史沧桑之感。如果说赞美,没有达到刘备的高度;如果说羡慕的话,你还没有达到周瑜的位置。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苏轼重视周瑜和刘备,看不上曹操。相反,他所参观的三国古迹在吴栋,这是曹骏失去名声的地方。当然周瑜和刘备会占便宜。

可以说,周瑜在所有诗歌中的形象,都胜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诗中的绝代佳人周瑜,是一个理想而霸气的人。无论是去大江东,风景如画,小乔初婚,卷起千堆雪,还是死去,这些对于唯一的主角周瑜来说都是陪衬。苏轼虽然没有在真正的赤壁中游过泳,但他描述的是真正的赤壁。在这里,整个三国历史浓缩成一部周瑜的历史,所有的三国英雄汇聚成一个形象:周瑜。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周瑜的形象如此完美高大,因为他铸就了整个历史,铸就了所有的英雄。

当然,这和周瑜的实际情况有关。赤壁之战,他是江东抗曹的统帅,当时才三十三岁,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他也是三国历史上的绝代佳人。史实的基础和主观的寄托,塑造了一个无比高大完美的周瑜。苏轼对吴栋笔下的英雄人物情有独钟。苏轼除了赞美周郎之外,还把自己和孙权合二为一,这又是一首《江城子·密州猎》。At "千骑滚平冈,为的是跟太守报告全城"气势磅礴之中,孙权的形象呼之欲出;"射虎见孙郎"这一刻,苏轼觉得自己就是三国时期骑马射虎的英雄孙权。可能是因为孙权正值青春盛年,坐镇江东,引发了苏东坡的建功立业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