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什么矛盾?两人竟产生隔阂(李白和杜甫之间有什么矛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9 00:00

李白杜甫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很多人都很好奇李白和杜甫的关系。他们都很有才华。他们是什么关系?其实李白和杜甫是有一定交集的,只是交情没那么深。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所处时期也不同。后来杜甫定居长安,李白则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两人渐渐疏

远。但据说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些隔阂。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第一,杜甫对李白之死的冷漠是奇怪的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冬,李白入王勇李林幕府。有《水军送别幕府》、《水军魏司马楼访妓》、《访董歌》三首。再次,李白胸怀大志,认为自己可以大展宏图,实现一生的抱负。没想到,王勇的本意是争夺王位,他的计划被发现了。至德二年二月,王勇战败,李白逃往彭泽,被捕于浔阳监狱。11月,被定罪的刘夜郎在途中被赦免。经过两年的打滚,旧病复发,他来到当涂,任命李为县令。但代宗宝应元年十一月死于当涂。杜甫在成都时,有一首《送李白二十韵》的诗。石云"老人在秋月下歌唱,疾病在江边黄昏开始"可见李白的症状是众所周知的。闻名天下的李白之死,应该是当时诗坛的一件大事,杜甫应该是知道的。但他对李白的死只字未提,令人十分费解。就在李白死后没几年,杜甫的几个挚友相继离世,却被杜甫以不同的形式悼念。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四日,在朗州死于宅疾。杜甫去吊死他,写了悼词,很痛苦,很悲伤。之后又写了一首诗《论留方丞相墓》,以表悼念和怀念之情。次年,郑虔死于泰州,苏元明死于长安。杜甫写诗悼念这两位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友,有《为郑和苏绍坚哭泣》、《怀古》等。如诗《乡愁》:"地下苏司业,情为君主所独有,自失文字,不再多论文。"第二年正月,高适死在长安,杜甫很伤心。他写道:回朝不见,蜀使忽逝,致君崩,哭为友白云,绝诗名篇,只伤旧。"四月,严武病逝于成都,杜甫有诗痛哭。《哭射旅游客轮》诗说:"我哀叹三峡落日,但我会再见你。"后来又有《八愁诗》诗,又有《哭严仆,射回梓》诗。769年,居湖南,杜甫到潭州,好友魏之进死,哭了。此时距离李白去世已近七八年,我们仍未见到杜甫为李白所作的悼亡诗。杜甫忘了李白吗?还是悼亡诗失传了?似乎不是。就连魏志进这样的普通朋友也会倾吐心声,何况李白和杜甫早年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友谊。而且杜甫如果有悼念李白的诗,也不会轻易丢失。如果他对李白还有旧情,会有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不会消失。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这两位诗坛巨擘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是不和谐。因为把杜丽的早期友谊和杜甫的冷漠相提并论是令人惊异和莫名其妙的。

第二,杜丽早期交往的深度。

李和杜是诗坛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他们相遇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四月,地点是东都洛阳。当时,李白在长安被一小撮汉奸所灭,被皇帝赐诏许还山,开始了第二次东游。杜甫结束了齐鲁之旅,回到故乡洛阳,住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鹿魂山庄"。李白当时44岁,杜时李白11岁,刚满33岁。两个人都是中年人,睁着眼,睁着眼空一切。对于他们来说,这次订婚可以用忘年来形容。但毕竟是第一次认识,也不算深。李白很快离开洛阳,前往梁宋(今河南开封)。杜甫立即跟随宋亮。这是两个人的重聚。著名诗人高适也参加了这次聚会。三人互相玩耍,写诗,喝酒,唱歌。李和杜在感情上加深了友谊。李白很快去了齐鲁,杜甫也跟着去了齐鲁,在那里他第三次遇到了李白。此时,两人已成为兄弟。杜甫写道:"醉卧秋色,与日本人携手同行。"可见情谊之深。李白也给杜甫回过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谓"如果你想到一个绅士,你会把他送到南方。"最后,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位顶尖人物含泪在齐鲁分手,分道扬镳。从此,永别成了永恒,李和杜再也没有见面。他们的友谊和感情在后来的诗歌交流中加深了。

郭沫若先生曾经做过如下统计。在现存的1400多首杜甫诗歌中,有近20首与李白有关。其中有10首献给或缅怀李白的歌曲:献给李白的2首,与李寻幽的1首,冬天缅怀李白的1首,春天缅怀李白的1首,梦见李白的2首,天空尽头致李白的1首,送李和20首韵文的1首,思念的1首。诗中提到了李白的五首诗:1送孔子父谢病,1赠李白江东,1饮歌,1醉,1游过去,1拜谒。没有提名,但一定包含李白的,无法统计。在这些诗中,杜甫饱含真情,对李白的遭遇和命运有着同情和不平,如"我们的首都到处都是爱管闲事的人,而你却孤独、无助、贫穷。"一千年的名声,一万年的名声,有什么好处,当你死了,走了""一个诗人应该小心繁荣,然而魔鬼可以困扰一个流浪者。""全世界都想杀人,而我只在乎天赋。一千首灵动的诗和一杯酒。"对他的诗风有评论,比如"李白的诗是无人能比的,他高超的创造力也远远超出常人。清新清新,余开复,君意宝参军"、"侯莉有句话很好,经常像阴坑"、"落笔惊风雨,一首诗让你落泪"、"文采传承非凡财富,传播将无与伦比";有对他英勇高尚人格的赞美。比如"醉疯歌空 live,谁霸气"、"李白写了几百首斗酒诗,到长安一家酒楼睡觉。天子不上船,自称我是酒仙。"这些诗表达了对拳击的深情,奠定了杜丽之间的真挚友谊。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只有四首。"前人爱以现存诗数来衡量情感的厚薄,说杜厚于李,李薄于杜。那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因为诗很深情,不逊于杜甫。而且,两人几乎达到了心心相印的感人境界。比如杜甫的《与李白共度的冬天》写道:"孤独的书都包好了,我终于独自思考了。"李白的《秋庐郡尧庙亭宴》也写道:"输在万里,不知所措/克洛克-0/四儿。"杜不缺就是杜甫。

杜丽在还乡诗中的友谊是真挚而美好的。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以不同风格命名为同一的先河。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情同手足的诗人,晚年关系出现裂痕,令人生疑。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三,对杜丽失和原因的探索

郭沫若先生认为,李白抱怨杜甫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政治抱负,所以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起因是杜甫的《送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是杜甫写得最长的一首诗,共有200字。"可以说,杜甫的《李白诗传》似乎知道李白的现状,不仅知道他的生活,也知道他的内心。"全诗如下:

过去有狂热分子,绰号不死之身。落笔震荡风雨,诗成泣。

从此,名声再也没有传过。文采非凡,传播会无与伦比。

龙舟迟动,兽得新袍。白日来深寺,青云亦步亦趋。

乞求回报上级,我满足了我的心。我并没有失去隐居的野心,我都感到屈辱。

剧里讲的是惜野,喝酒幼稚。梁园之夜醉舞,泗水之春唱。

只有你心高气傲,不表露心迹,你才没有邻居。处士和米恒都很帅,元显的学生都很穷。

稻束未足,薏仁泪谤何销。王灵岩蒸土,三险流放大臣。

几年前,鹏鸟独自哭向麒麟。苏武源回汉,黄公有没有对秦国怎么样?

楚言当日演讲,梁狱上书。现行法律已被采用。谁来讨论这个?

秋月下老歌,病在黄昏河畔。不要责怪伯恩,利用它,关心它。

这的确可以作为李白的传记来读。但郭先生认为这首诗让李白很不开心,甚至不满意。他说:"诗是‘送’给李白的,李白离死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不会错过。李白看到后会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有很多句子很难让李白满意。我上面说了,“驱逐大臣三危”这句话只是出于考虑不周的言论。还有更重要的关节,肯定会让李白失望。天宝初年李白被贬,对李白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在杜甫的诗中,却不着痕迹地取了“乞怜”这句话。诽谤法庭是不好的。用杜甫的话说,自然是“忠”;但对于身败名裂的‘贱臣’和‘辱臣’——高力士和张格来说,就太过宽容了。李白从王勇东游庐山不是犯罪,而是冤屈。一方面,他体谅唐玄宗的意图,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助王勇的力量,横扫陈虎,拯救全世界。但杜甫称之为寻食,受到了惩罚。这恐怕在李白身上更是想不到的。"应该说,老郭的分析是合理的。杜丽之间确实有差距"杜甫对李白的感情,由怀念、仰慕变为怜惜、惋惜。"

在我看来,真正让杜甫对李白不满的是两件大事。一是李白因为狂妄自大被赶出长安;第二是不区分忠与伪,而是服从王勇,最后被定罪。而这两件事关系到他们是否忠于皇帝和朝廷。我们知道杜甫被称为"千古诗人"根本原因是他出于对君主的忠诚,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关心天下兴亡。他所有的杰作都可以由此得到准确的解释。因此,叶燮,阿清王朝的人,在原诗中说:"历代诗人推杜甫。他的诗,随着他所遇到的人、地、事、物,充满了对君王的思念,对灾难和悲伤的忧虑,对朋友和朋友的思念,对古人的怀念,对过去和现在的感受。"因此,他的诗被称为"政治诗"、"诗歌史",是当之无愧的。他建立的政治理想是"到国君尧舜,再到移风易俗",他很担心"穷年忧李渊,肠中叹热"、"沉思失业者,因为他们离你很远"他改变不了的是他忠诚的性格,"等你生了尧舜,你就再也忍不住了。""魁火偏向太阳,物性难胜。"而且,杜甫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艺术地位是与其政治思想分不开的。在封建时代,忠君和爱国往往是统一的。他对君主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强烈地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所以人们也称杜甫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2](P89)在这方面,李白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追求的是更多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山川中畅游的洒脱。所谓"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永远不会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路像蓝天一样宽广,但在我眼前没有出路"、"所有五座圣山,不考虑距离,根据我生活中一个不变的习惯"就是一个写照。因此,他被召唤到长安,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阿特拉斯的大鼎,海贤的清漪"宏伟的理想,却没有使他们桀骜不驯的个性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所谓"如果你是朋友,你会被视为粪土"、"李白写了几百首斗酒诗,到长安一家酒楼睡觉。天子呼之不上船,自称酒仙"就是一个写照。反过来,他又敌视唐玄宗的宠臣张格,他最喜欢的妃子杨玉环,并侮辱热太监高力士。最后被皇帝疏远,把黄金还给了大山。李白把自己政治活动中的挫折、怨恨、沮丧和不平倾注到诗歌中,《三难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杜甫早年对李白的这种政治磨难深表同情,但同情中有遗憾,或者说对李白有些不满。引自杜甫《送李十二白二十韵》"求贤若渴与许书信"、"不要责怪伯恩"两句话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敦促李白不要怪罪朝廷和皇帝。在杜甫看来,玄宗是"姚顺军",他自己就是"不忍则忘"是的。

况且,能像李白一样,一夜之间从一介布衣上升为皇帝的文仆,也是杜甫的梦想。早年被困长安,先后给了皇帝官位,对此并不知情。安史之乱,南北奔走,循线而行,最后"麻鞋袖子上露出两只胳膊肘,看到了天子",只是做了一点左拾遗。李白受到了特别的宠爱,但他并没有当真。杜甫天生羡慕嫉妒恨,一下子失宠于李白。他自然希望李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责怪朝廷。同时,杜甫劝李白。写于天宝四年(745),赠李白问:"喝疯歌空活着,谁霸气?"很明显,我希望李白能克制自己狂饮的个性。写在舒的《不见》(原注:没有李白的消息),有:"匡山读书处,回来个白头真好",可能叫李白回蜀都,两人修复旧谊,"厚重而详细的论文"。呆在一起,为了更好的照顾对方,也更方便劝这个兄弟。当他得知李白被流放夜郎,希望他经过屈原的故乡,"问一个不开心的鬼屈原,送一首诗给古卢。"大概是希望屈原的忠魂能影响李白吧。这大概是杜甫不满李白傲慢失宠的心态,只是没有说出来。

如果说长安一行是李白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次大失败,那么他晚年加入李林幕府则是更大的失败。虽然从各种迹象来看李白是被迫被胁迫的,但李林的情绪化行为却差点导致李白被杀。[3](P70)杜甫对此也很同情。但可以推断,杜甫一定对此不满。因为李林事件最后被定性为叛乱和混乱,和安史之乱平起平坐。肃宗下令斩草除根。李白也被判有罪"附件",长河夜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杜甫并没有表现出对皇帝苏宗的太多不满,他还有"饭后念念不忘君"忠诚,我的好朋友"附件"他从心底里接受不了,也无法原谅。另外,杜甫当时远在四川,消息不灵通。他更容易得到道听途说,没有办法评价李白热情的细节。最终在感情上抛弃李白是必然的。

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有力证据是,杜甫对李白之死的冷漠近乎无情。一旦他的许多朋友生病或去世,他几乎写诗哀悼和怀念,但他没有给李白这个词。足以说明晚年李与杜甫的隔阂是相当深的,而这种隔阂主要是由于杜甫对李白的失望和不满。

尽管如此,李和杜琪峰的名望,他们早年建立的友谊,以及他们不朽的文学成就,仍然在文学史上流芳百世,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