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吐蕃打到长安为什么又撤兵了(安史之乱吐蕃进攻长安线路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8 21:13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于是原本的盛世荡然无存,曾经盛极一时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趁着这一次的叛乱,其他部落也蠢蠢欲动。吐蕃曾经出兵长安,但是很奇怪的是,一路叫阵之后,吐蕃并没有在长安停留多久,就直接退兵回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吐蕃

为何在如此关键的时候撤军?

安史之乱后,全盛时期的唐朝走向衰落。这为吐蕃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虽然唐朝和吐蕃多次结盟、亲近,但吐蕃始终是唐朝最强大的对手。唐朝内乱期间,吐蕃开始逐渐蚕食唐帝国的西部边境。到公元763年,吐蕃军队控制了河西和陇右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派兵进攻西京长安,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并建立了唐力皇族作为傀儡皇帝。

然而,自公元767年以来,吐蕃的进攻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力转向东北,沿长城,进攻我军位于宁夏、陕北、夏绥的两个区。一个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政权,把触角伸到了这样的北方。为什么?

在吐蕃的北进攻势中,凌州首当其冲。灵州,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管辖的灵武市,位于黄河之滨。早在汉初,灵州就已经是一个郡了,到了唐朝,灵州又驻扎在北方,成为西北的重要郡。安史之乱时,长安失陷,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前往朔方,在灵武南塔登基,为唐肃宗。因此,灵州也就成了"在某种程度上。伴随资本"。

吐蕃争夺凌州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时代的阿拉伯人围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是占领了原州(今宁夏固原)作为进攻的跳板,然后又派兵数万攻打灵州,大肆掠夺。唐硕放军英勇出击,在灵州城下大败吐蕃人,斩首2000余级。

公元768年,吐蕃再次派十万大军北上灵武,作为回应,还派两万人攻打益州(今陕西彬县),迫使长安实行戒严。结果这次吐蕃吃了几次败仗。凤翔唐军趁机出动小股部队突袭秦鼎堡的吐蕃后勤基地,焚烧辎重,吐蕃军不得不开道撤退。

次年,吐蕃又派大军,首尾四十里,直取灵州。包围唐军在名将郭子仪的指挥下出动支援,吐蕃担心后路被切断,不得不再次解除包围圈。鉴于多次直接进攻失败,吐蕃方面改变策略,采取军事进攻与经济破坏相结合的策略。一路上,他们砍掉尚未收割的庄稼,破坏灌溉渠道,掠夺当地人口,对反抗者采取三光政策。这个战术确实有效果,导致灵武守军非战斗减员一度达到80%。

公元783年,唐朝在吐蕃和国内藩镇叛乱的双重威胁下不堪重负,终于开始商讨结盟,确定边界。唐婷承认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大片土地,吐蕃满意而归。唐朝兵变,长安失陷,吐蕃打着助平叛的旗号出兵。

但此后吐蕃人在唐朝出现大规模叛乱,野心大增。他们以平叛的需求为借口,进一步深入到唐朝,对陕北夏隋地区进行长途突袭。

唐中期,夏、隋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陕西省北部,包括周霞(今陕西省袁菲靖边)、鄞州(今陕西省米脂、佳县)、益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随州(今陕西省绥德)等地。这些城市基本分布在唐代黄河支流无定河流域。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可怜河边的骨头,我还是个梦寐以求的女孩。"这里即将爆发另一场战争,让唐、范两方数万军民无处埋骨。

公元786年底,吐蕃大将尚杰赞率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吐蕃军队先到达朔方管辖的兖州(今陕西定边),向唐朝的兖州刺史提出:"我们只想要这座城市。你可以和人们一起离开。"唐朝刺史无力抵抗,果断带队跑路。吐蕃是这样的"和平"占领兖州城。

然后吐蕃人在周霞做了同样的事情,当地官员逃跑了。鄞州连池子都没有,唐朝的统治机关直接崩溃了。吐蕃随后攻占林州(今陕西神木),占领陕北大片土地。

然而事实证明,这个地区易攻难守。虽然吐蕃主力很快撤退,燕夏各留千余人,但后勤的压力压垮了守军。那年冬天过后,吐蕃损失了大量牲畜,粮食根本无法保障。

与此同时,实施反攻的唐军逼近,吐蕃总司令不得不自谦,派出使节求和。唐朝使者指责商杰赞违反了之前的盟约,商杰赞不得不为自己辩解:"兖州和周霞的守军在给了我这座城市后逃跑了,但我没有占领它。"

此时,由于内部矛盾,唐婷没有选择继续战争,放走吐蕃人。然而吐蕃军队也是乱到了极点。由于撤退时没有马匹,许多人甚至步行前进。燕夏两州的吐蕃留守部队一直坚持到公元787年夏,不仅造成了物资的短缺,还造成了大规模的疫病流行,都表示不愿久留。尚洁赞派三千人马迎敌。撤退前,所有的房子都被烧毁,所有的城市都被拆除,当地居民被强行带走。

吐蕃远征陵州,屡遭失败;后来虽然短暂占领了盐、夏两州,但很快因缺粮与唐军讲和,并毁城。从后果来看,吐蕃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完全得不偿失。而且即使他们成功站稳脚跟,他们的动机也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然而,唐朝虽然在东线一次次阻击吐蕃,但在西线却彻底失去了河西走廊。谁赢了谁输了?

吐蕃王朝起源于青藏高原。为什么没有从万里远行到宁夏、陕北与唐军争夺这一地区的控制权?有几个原因。

首先,朔方和夏穗本来就是农牧区。依托黄河水源和中原帝国经营的灌溉渠道,两地可以引水灌溉,维持稳定的农业生产,如灵武,称为"军人吃了就发财",而灵州以东则是一片广阔的牧区。游牧民族占领这些地区,既能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经济实力,又不会放弃原有生活方式带来的强大战斗力。

所以,今天看似荒凉的宁夏-陕北一线,在历史上常常被邻近的游牧部落觊觎。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以此为根据地建立夏国,随后横扫关陇,从刘裕手中夺取长安。在未来,周霞,霞遂镇的中心,曾经是赫连勃勃的大都城——统万城。北魏征服通宛城,号称俘获战马三十余万,牛羊数千万,可见其繁华。

后来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人,抓住了唐末五代的混乱时期,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灵州长期以来一直是西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西夏依靠原灵州等地区的农业生产力,结合游牧民族的蛮荒之风,与庞大的宋辽相抗衡,足以显示这一地区的地理实力。

其次,陕北是西北交通大动脉,成为连接河东和朔方的重要中转站。唐朝从太原附近的中心地区运粮,向西渡过黄河,经过陕北的下绥镇,到达西北前线的朔方。这条补给线在西线经济被吐蕃破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吐蕃也要争取切断这条粮道的优势。

最后,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吐蕃夺取朔方、夏穗,意味着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打破唐朝的包围战略。

安史之乱后,曾与吐蕃对峙的唐军主力东征,吐蕃趁机出兵占领河西、陇右。但也有一部分唐军留在了西域的北庭、安溪镇。因为河西走廊被切断,他们与朝廷失去了几十年的联系。

唐德宗加入了回纥,重新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路起于西域,经过漠北回纥境内,再南下,经周霞、兖州(今陕西婺源)至长安,西域唐军得以恢复交通。

不仅如此,通过夏隋地区,唐朝廷还可以与北方的回鹘结盟、交易,以获得战马的匮乏;进一步远交近攻,说不定能和大石、天竺和睦相处,包围吐蕃(想远了)。

另一方面,如果吐蕃控制了上述地区,可以切断唐朝与西方的联系,保证其继续侵占西域,同时从西面和北面威胁长安,并试图进一步深入中原腹地。这是吐蕃即使每胜空城,也要争取凌州和夏穗的重要原因。

但从灵州、周霞到吐蕃本部,补给线极长,而且唐军还设置了严密的防御体系,西北边疆城镇相互支援,吐蕃扩张因达到极限而停止。此后,唐藏双方大体形成了以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大渡河为界的对峙局面。该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由吐蕃控制,以东是汉朝的传统疆域。

公元9世纪上半叶,吐蕃王朝的疆域达到最大,北至天山,西过青脊,东至渭水,南至天祝,包括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大部、四川西部、宁夏南部,以及国外的尼泊尔、不丹、克什米尔。而藏区大多气候恶劣,降水稀少,只有部分山谷或绿洲适宜农业生产,不足以支撑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

最终吐蕃未能转型为成熟的农业文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政权。几十年后,内乱发生,它退出了历史舞台。唐朝趁机收复了吐蕃长期占据的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