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窦建德生平简介(窦建德凭什么被后人纪念)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8 20:00

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相传窦建德是东汉名臣都荣的后代。窦建德在河北、山东等地起义后,与隋唐军队的战争持续了12年。然而,窦建德也为推翻杨迪的暴政做出了贡献。虽然他率领起义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由于缺乏远见,他也犯了一些错误,导致了他最

后的失败和死亡。很多人对窦建德了解不多,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窦建德,都史扶风人,世代务农,崇尚侠义,深受村民尊敬。在大业的第七年,当杨迪皇帝招募高句丽时,他担任200人的领袖。看到军民的困苦,他抵制了十字军东征。引孙安祖入高基伯,调兵造反,全家被杀。他率领军队打败了起义军,打败了魏、、孟海恭等。先后称雄河北一带。

终于在武德四年(621年),郑王为救王,带兵攻打虎牢关,被秦王击败俘虏,押解到长安处死。

每当历史爱好者读到窦建德的故事,总会心酸叹息。窦建德不同于一般的叛匪。虽然这个家伙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但他很慷慨,亲政府,信守承诺。更难得的是,窦建德是那个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为数不多的"唯物主义者"。

窦建德因为自己的几个缺点而受到批评,以至于他的生死仇人,唐朝的小官伊尹不顾禁忌,为他立碑,亲笔写下慷慨激昂的题词:

"感受英雄的激动,执着于事业,你就知道天命未干,你就会珍惜旋风。"这段碑文末尾的四句话,可以算是窦建德一生的真实写照。一个有建立王者计划希望的枭雄,其实是因为莫名其妙"命运"可惜中路塌陷。也正是因为这个碑文,后人对窦建德的失败印象特别深刻。

窦建德为了奸诈无德无才的大反派王,率领数百主力部队到虎牢关与鼎盛时期的秦王决一死战。结果这场恶战成就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窦建德本人被押解到长安斩首。

十一年辛苦打下的基础,就为了一个人品败坏的小人,白白浪费了。这一仗真的是如其所愿的窝囊。后人在总结虎牢关之战时,觉得窦王犯了两个原则性错误:

首先,窦建德不该挑起这场战争。王这家伙是个没心没肺的混蛋,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窦建德。李世民的士兵比马壮,马壮正处于他事业的巅峰。窦建德如果顾全大局,根本不应该擦他的锋;

其次,窦建德就算有一万个理由出兵,也不应该直接拿下虎牢关,与李世民的主力正面交锋。如果窦建德采用郭子向荆灵献酒的战术,转而进攻太原,就会造成一个"围魏救赵",也许可以解决王的围攻,至少不会让自己进监狱。

其实后人还是曲解窦建德的。

其实窦建德救王是有原因的,攻打虎牢关也是无奈之举。窦建德被俘后,李世民责备道:"我在招募王,这不关你的事。你越过了边境,冒犯了我的中士!"建德说:"今天如果我不自己来,恐怕以后就麻烦带远了。"

所以窦建德在以上两点上的原则性错误的总结纯属荒谬。

有人抱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支持拉丁美洲的那些独裁政权,甚至说这些国家不配得到援助。然而,艾森豪威尔仍然慷慨地帮助了这些国家。其实国际政治无非就是这样,无论古今中外,类似的情况都差不多。

王虽然是个不择手段的混蛋,但他是个厉害的家伙,他的势力可以牵制唐军的主力,消除窦建德的后顾之忧。如果王和唐骏僵持不下,窦建德可以得到喘息和积蓄力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窦建德才不得不容忍反派王盘踞在自己的大后方,让窦王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大唐在山东的守军,夺取大半个中原。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王被唐军杀死,那么窦建德的北部就要面对罗毅了。要知道,罗毅是跟大唐穿一条裤子的军阀。窦建德过早与罗毅交手并无好处,反而弊大于利。虽然比马壮强,但要讨伐王,还是费了不少周折。如果窦建德不趁此机会与王联手攻打,而在解决王后再保存实力,那岂不是等窦建德更惨?

至于荆灵的计划,那就更荒谬了。太原属于李渊父子"龙兴置地",是唐朝"革命根据地"。窦建德要想直接从河北拿下太原,至少要带领军队翻过一座太行山。且不说这段路有多难走,如果唐军及时从两侧把窦建德堵在太行山,恐怕窦建德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此时李渊父子已经定居长安,太原的战略地位已经不重要了,至少不会逼唐军"救魏"。

后来,一个叫刘武周的军阀占领了太原。李氏父子难道不心安理得吗?

按说,窦建德攻打李世民的时候,双方的实力应该差不多。《新唐书》虽然重在渲染战争,李世民以少胜多,但毕竟是唐朝的史书,其真实性需要斟酌。

从两军表现来看,双方在决战中势均力敌。但此时窦建德刚刚击败孟海公,由于路途遥远,全军覆没。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就地扎营,疏通粮道,与李世民打持久战。有了这样的布局,如果唐军撤退,窦建德自然可以侵占王的地盘,而如果唐军不撤退,这场战争也将有利于窦建德。不幸的是,窦建德把精疲力竭的士兵带入了鬼门关,并遭到了李世民的攻击,最后失败了。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就是以后人们说的。但是,对于战场上的当事人来说,也许一个小小的失败就会让他们失去理智,他们的历史就此戛然而止,再也没有恢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