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共有多少个诸侯国?这个国家迁都六次还是被灭(春秋时期到底有多少诸侯国)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8 15:26

其实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各路诸侯也会自立为王。当时以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实力最强的有五个,但整个春秋有四十多个诸侯国,所以其他国家不抵抗不联合就会被消灭吞并的命运。当然,大国周边的小国一般是首当其冲的。毕竟先修好自己的

家园更有战略意义,所以在春秋时期,一个国家为了不被灭而迁都六次,结果呢...让我们来看看。

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影响力的削弱,强大的诸侯相继称霸,弱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吞并。据史料记载,春秋初期,中国有14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只有20多个诸侯国还在江湖上活动,可见诸侯之间争斗、兼并之激烈。

01

这个国家虽小且富,但却处于危险之中。

郭旭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五等诸侯国。周封为诸侯,有公、侯、伯、子、公等五个爵位。许是许国的第一位君主,被封为男爵,都城在许,位于河南省许昌市东部。根据《周代城垛建制条例》,"王城九里,诸侯城减七,五,三"。作为一个五等诸侯国,徐的都城不过三里到七里,加上都城辐射到周边的范围,徐所管辖的国家疆域不超过三十公里。

然而,徐疆域虽窄,却地处中原沃土,紧邻东周都城洛阳,是郑、楚觊觎的肥肉。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整个春秋时期吞并了45个诸侯国,不算贪心。但真正摧毁的是郑。

02

郭征、徐智恩怨也。

不研究东周历史的人,大概对郑不太了解。郑是一个有趣的国家,因为它在东周首都洛阳附近的土地是通过贿赂窃取的。最初,在西周时期,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靠近西周首都濠井。它的第一个君主是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郑桓公),他的头衔是伯爵。

由于的昏庸,郑伯友判断周朝很快就要灭国,于是听从太史公的建议,事先贿赂了郭和太,从而在洛阳附近取得了一个小小的立足点。西周时狗戎攻破濠井,郑伯友为保卫周幽王而死,其子都督(郑武公)为父报仇。他第一时间赶到濠井,联合魏、秦、晋等诸侯击退犬戎,然后自告奋勇迎请伊臼亲王进京继位为周平王。他勤奋好学,被封为周代阿清学者。清史的官职是什么,大概相当于一个姓的职位,就是的领事,他所做的事情代表了周天子。

所以,在后周皇帝迁都洛阳的过程中,郑国凭借着清朝的威严,先后吞并了虢国和泰国,一时间国力强盛,所谓"一个拥有数千种游乐设施的国家"(约10万大军),当时军事实力很强,堪比晋楚。郑武公死后,生而继位,先后伐魏、伐宋、吞并戴。对于这个有钱的邻居,徐是志在必得。

要想策划对郭旭的进攻,首先要有一个战略据点,所以郑庄公把目标定在了郭旭的首都徐天。公元前722年,为了取得的据点,打算和鲁国交换城市,于是对鲁国国君说:"皇帝东移后,我们去朝觐,路途遥远,不方便。而且去泰山祭祀的时候,浴池里也没有休息的地方。我们何不把我们的‘汤姆城’(今山东费城东南)与你们的‘苏超城’徐天交换一下,这样大家都方便些。"鲁隐公当然理解郑庄公的贪婪,礼貌地拒绝了郑庄公的提议。

十年后,在武力镇压了宋和魏之后,郑在公元前712年以徐不听周天子的命令为借口占领了徐的首都。怕其他诸侯干涉,假意问齐、如何处置许。齐国和鲁国担心郑会越来越强大,都不同意消灭徐。于是支持许的弟弟建立傀儡政权,出兵。

在死后,郑因继承人问题而频繁改朝换代,政局不稳,无暇顾及外敌入侵。公元前697年,郭旭乘郑国内乱之机,赶走了郑国军队,恢复了国家。得与失,从此郑视为头号敌人,屡遭兵士围攻。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长达120多年的五霸之战中,徐遭受了11次入侵,其中有9次是被郑入侵。

03

楚国的末路以郑的灭亡而告终。

除了郑的世仇,楚国对徐的侵略也很厉害。公元前576年,在大部分土地丧失的情况下,许国第15任君主许决定将都城从许昌的附属国迁至现在的河南叶县,属楚国领土,成为楚国的国中之国,是楚国的属国。尽管如此,楚国还是多次迫使郭旭迁都。公元前533年,徐迁都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他又迁回叶;公元前524年迁至荣成(今河南省鲁山东南)。就这样,《史记》记载了六次迁都,真是颠沛流离。

经过这么多次的迁徙,郭旭已经名存实亡了。然而,公元前504年,世仇郑乘吴国攻打楚国都城,楚国乱成一团之机,迅速领兵伐徐。十七国君被俘,徐灭国。后来楚国又帮助徐的后代恢复国家,延续了二十四代,公元前375年底被楚国所灭。然而,根据史书的观点,是毁了徐。

04

冯叶点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郭旭的颠沛流离也间接培养了郭旭适应环境的强大能力,他所到之处都能生根发芽,繁衍后代。郭旭灭亡后,很多人以国为氏,即徐姓,其中不乏一些历史名人,如三国时期的、等。经过南北朝、唐、宋时期的人口迁徙,徐姓人已遍布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河北等省。据统计(2007年),我国徐氏人口约900万,在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2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56%,可谓子孙万代。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小国"隔阂只能是暂时的禁锢,而黎族百姓的繁衍和发展才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