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世民和赵匡胤都不杀功臣呢(赵匡胤李世民都善待功臣)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8 08:52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南方杀了一批和他们一起战斗的英雄,在北方和他们一起战斗。这种杀驴的做法很普遍。然而,也有少数皇帝是例外,如唐朝的李世民和宋朝的赵匡胤。两人都没有选择杀死英雄,堪称君臣

和谐的典范。

1.为什么开国皇帝大多选择杀死开国功臣?

在封建王朝,君权和臣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强君成就弱臣,弱君成就强臣。皇帝要独揽大权,一言九鼎,四面八方。而大臣们则希望自己不是纯粹的执行者,渴望获得足够的权利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找到平衡点,或者一方过于强大,无法完全压制另一方的时候,才会出现和谐共处的局面。很多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或者是双方在实现和谐共荣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此外,杀害开国大臣还有两个原因:

1.1,为下一任皇帝铺路。这种情况下,大多是因为开国皇帝年纪大了,担心自己活不过开国功臣。下一任皇帝的威望或能力不足以威慑这些傲慢的士兵和专家。为了保全国家,自然要杀掉一批老臣,让下一任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保证国家的稳定。

1.2.开国大臣出身于许多家庭的底层,突然变得大富大贵,因而无力保持真情,骄奢淫逸,横行霸道,有许多违法行为。比如明朝开国功臣中,有不少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穷兄弟。他们以为江山败后,自己有功劳,前期吃了太多苦。王朝建立后,该是尽情享乐的时候了。他们对共同征战天下的皇帝太熟悉了,缺乏必要的敬畏,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这些人必然要牺牲掉。

1.3.很多开国大臣不愿意放权,与皇帝矛盾激化。皇帝还饿着呢。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开国皇帝自然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很多时候,需要放权。但王朝建立后,权力过于分散,不利于王朝的稳定。为了加强皇权,自然要把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有些开国大臣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感觉,不愿意放权,自然会和皇帝产生矛盾。当没有和平解决办法时,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1.4、开国皇帝自身的态度、能力和胸怀。如果有能力控制诸侯,自然会通过正常手段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会通过杀戮来破坏君臣关系。

2.为什么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

2.1、我们先来谈谈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开国大臣。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时,李世民只有20岁。虽然不是长子,但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了迅速统一全国,消灭众多割据势力,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将开府建牙的权力交给了李世民,并授权李世民组建了侧田府,聚集了一大批权臣。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以自己的能力和杰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这些优秀的下属,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年仅28岁,比大多数开国功臣都要年轻得多。在短时间内,他根本不用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自然也不用杀英雄为后代铺路。李世民自身的能力很强,他完全有信心驾驭这些活跃的下属。自然,他不需要靠杀人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掌权者中,李的幕僚除了少部分是留下或收服的,大部分主要职务都是他的亲信,在长期的争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然不会轻易杀人。李世民掌权20多年,他只杀了反叛的后季峻和西恩,却没有杀任何其他英雄。

2.2.让我们来谈谈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

北宋以前,有五代十国。那是一个城头换王旗,皇帝换如常的混乱时代。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从后周皇帝柴宗逊手中夺得土地,建立了北宋。

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是皇军的最高统帅,曾在周代的庙前接受过检阅。他吸取了历代王朝频繁改朝换代的教训。政权稳定后,他通过一杯酒把军权释放出来,拿着跟随他的权力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军事统帅,给这些人全额退休金,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人手中没有权利,自然对皇权没有威胁,杀了他们有害无益。

赵匡胤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将军队的统一权和调兵权分开,强化了文官的职权,采取强干弱支的办法,加重了中央集权。通过设置地方转运使,控制财权,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彻底解决了地方威胁中央的隐患。

赵匡胤在位时,最强大的禁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军事指挥官已经失去了威胁。文官们完全没有能力威胁皇权。杀人有什么好处?很多通过一杯酒解甲归田的法律被解除权力的武将,都是他发迹前结交的兄弟。没有权力,自然就没必要小心翼翼。

其实要不要杀开国大臣,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权力的分配,皇帝的能力和心性格局。开国功臣与皇帝和谐共处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