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袁绍的野心是什么?他想成为皇帝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23:00

《三国演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人物的态度,几乎取决于书中如何描写和歌颂这个人。比如说到"背信弃义的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曹操。但是在曹操之前,有一个人是汉奸,那就是袁绍,真正出身名门,有实力称霸。那么,在那个没有三足鼎立的年代

,袁绍有没有想过自称皇帝?

袁绍的野心

早在讨伐董卓期间,袁绍就暴露了自己过人的野心。当时各路诸侯虽然各有主张,但至少表面上,都在为他呼吁。只有袁绍,一方面在讨伐董卓的十一路军阀首领面前,一方面又忙着扶持幽州牧刘玉称王,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只是因为刘玉坚决抵制,曹操等人没有表示支持,以至于作罢。袁绍有了自己的地盘后,确实有部下劝他西征汉帝,拥帝为诸侯,但他没有这么做。据《狄咸传》记载,他的两个重要部下郭图和淳于琼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汉墓建成已有很长时间了。让它繁荣到今天并不难!而今天,按州县来说,有成千上万的英雄。所谓秦失其鹿,先得其王。……";

"秦失其鹿,先胜者为王"——做天子总比做天子好。袁绍的同父异母兄弟袁术就更不耐烦了。起初,他劫持了孙坚的遗孀,胁迫孙坚家人交出孙坚在洛阳发现的圣旨。后来刚刚正式登基,成为董卓谋反后第一个当皇帝的军阀。袁绍不是没有这个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消灭公孙瓒后,袁绍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他秘密指示主簿耿宝将以下言论秘密传播给军政府的将领和官员:"当斥德已尽时,袁就是,所以顺天意是恰当的。"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韩代表“气”,而元代表“气”。黄寅",其中也包含了取代汉朝,开创新王朝的意思。没想到这个时候的主流舆论还是倾向于汉朝,包括很多对袁绍死心塌地的正职官员。恶魔应该为他们的愚蠢受到惩罚"袁绍怕引火烧身,只好杀了耿宝来收拾自己。后来,他派兵讨伐曹操,突然他把"峻青这边"这就是汉忠臣出现的原因。

野心勃勃的袁绍有能力当汉奸吗?大多数人一直认为袁绍是一个非常无能的割据军阀。说起袁绍的无能,最重要的史料就是于迅的"四胜"论郭嘉的"十败十胜"开着。

所谓"四胜"曹操在气度(胜)、谋略(胜)、治军(武胜)、用人(德胜)等方面都优于袁绍。于迅谈到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成败,指出和曹操不同"为天下而奋斗的人只有袁"。然后他说:首先袁绍"外表光鲜,内心却讳莫如深,人心多疑"相反,曹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的","这种程度的胜利也是";其次,袁绍缺乏决断力,而曹操"能破大事",应变不拘一格,"这也是一个胜利";又是袁绍"皇军宽大,法不立"虽然兵力众多,但缺乏战斗力。相比之下,曹操"既然法规明确,赏罚必行,士卒虽少,都是拼死一搏","这个武胜也是";最后袁绍凭借家世"轻松装饰你的智慧来获得名声","所以很少有学者能多问",曹操"甚至善待他人,推诚不空美,以自己的方式节俭,对有功之人慷慨,所以天下忠义有效之人,本来就是用","这德胜也"。四个人就能赢协助皇帝,支持正义的征服","谁敢违抗?邵强又能怎么样!"

郭嘉的十败十胜论也是从分析刘邦和项羽的典故入手,认为"邵十败,公十胜。(袁绍)兵虽强,奈何不得他"。

于迅和郭嘉都有美化曹操的倾向。其实曹操在很多方面并不一定比袁绍强。看看史书上卞让、孔融、崔岩、毛杰等人的政治冤狱,就明白了"外广内讳"在这一点上,曹操其实比袁绍还不如!

郭嘉"十败十胜"该理论是曹操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心先灭吕布,但又担心袁绍,迟迟下不了决心时提出的。它的作用一方面是鼓舞自己的士气,同时也是帮助曹操做一个"做你想做的事"大人。而且,郭嘉在"十败十胜"在理论之后,有以下几点,他指出:"邵方北攻公孙瓒,因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以盐为敌,以布为辅,则有害。"换句话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消灭吕布,原因之一就是袁绍被公孙瓒牵制住了。所谓袁绍"太多的要求,太多的计划,太少的决定",但不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郭嘉的建议,曹操将"多求少定"门徒们?

刘备做虎皮

建安四年冬,袁与曹关系彻底破裂。就在曹操忙着保护黄河防线的时候,突然从大后方徐州传来刘备造反的消息。

显然,刘备也算计到了曹操无法在冬季行动,于是在这个时候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旭,宣布奉汉室圣旨讨贼,并派孙淦作为特使前往河北,与袁绍结盟,共同对付曹操。就这样,曹操陷入了两面作战的窘境。

当时曹颖的主流意见是,袁强和刘维实力较弱,刘备应该以少量兵力采取守势,集中力量与袁绍作战。起初,曹操按照这个意见行事,他派刘岱和王钟作为总指挥来牵制刘备。不料接连被刘备击败。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终于决定在建安五年春亲自远征徐州。就这样,袁绍成了决定性的砝码。根据刘备和袁绍的攻守同盟,当一方被曹操进攻时,另一方就应该进攻许昌。但袁绍借口小儿子生病,自己不放心,拒绝派主力。他只是派了一些轻骑兵进入黄河南岸骚扰曹军,不要说这些部队动摇不了曹骏在官渡的主要防线,就连演金的前哨都无法突破。结果刘备大败,关羽被俘,刘备率领败兵经青州逃往河北,投靠袁绍,曹操才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袁绍的行为受到了当时袁营谋士田丰的批评,田丰催促提前出兵。他想:"曹操也是与公争天下。曹操今东攻刘备,兵连不能解。今天他率军进攻后方,不过可以一个一个决定。战士们动了几下,时间也对。"事后"用棍子敲打地面",感叹:"好了,结束了!真可惜,老公因为宝宝的病,吃了几次苦头,失去了机会!"

后来的《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接受了这个分析,认为袁绍无能,错失良机。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诸葛亮也承认"曹操打了","喜欢孙武"虽然率领主力远征徐州,却不会让许昌空空。从叶城到许昌,沿途地形复杂,河渠纵横,交通枢纽官渡有曹骏经营半年多的坚固工事。曹操虽然东进,但随时可以回到官渡。所以袁绍想要在短时间内以奇袭的方式突破演金到官渡的纵深防御体系,是不可能开出许昌的。他能做的就是吸引曹操回到李身边,帮刘备扫清道路。

所以关键问题就变成了袁绍是否愿意为刘备这么做。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儒家王船山在《资治通鉴》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是,袁绍的最终目的是篡汉。如果此时救刘备,将是袁、曹、刘三足鼎立,或者刘备有可能趁机进军许昌,让刘备取代曹操称霸中央政局。对于袁绍来说,刘备将是比曹操更难对付的敌人。因为他仍然可以借"峻青这边"以“韩翔”的名义,指控曹操为汉贼。但是刘备不一样。刘备是汉献帝衣服的贼,比袁绍光明正大多了。而且刘备是汉家的亲戚,怎么会给袁绍篡汉的机会?不管刘备自己要不要当皇帝,都不会让袁绍取代刘氏家族。

反过来说,如果刘备能等到袁绍"入溧阳,围白马。曹操在北方打了很多仗,军队粮食匮乏,土山隧道被袭,无法撤退"当他再次攻打许昌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徐州和许昌之间没有天然的障碍,而且当时曹操已经投身官渡,无法自拔。这样看来,刘备岂不是心急坐失良机?

不完全是。因为刘备也很清楚,到了那一天,就算他能长驱直入许昌,帮助袁绍灭曹,那也只是给袁绍做嫁衣而已。曹操只想做周文王,袁绍却是活生生的王莽。至于袁绍,刘备是比曹操更可怕的对手。相反,对于刘备来说,袁绍也是比曹操更可怕的对手。同样,对于曹操来说,刘备也是比袁绍更可怕的对手。游戏的结果是曹操冒险要先消灭刘备。当时,曹颖的将军们都认为:"袁绍也是与众争天下的人。如今盐党来弃东,盐取民后,又如何?"曹操爆出一句话:"刘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今天不出击,就是后患。"郭嘉也指出:"准备新的开始,大家的心不在一起。急攻之,则败也。"反过来说,如果给刘备时间,后果更不堪设想。同样,刘备虽然知道希望不大,但还是冒险出兵,希望袁绍能牵制住曹操,巩固徐州的根基,也是无奈之举。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徐州根据地,足够的时间保证袁绍消灭曹操后能够得到平衡,他消灭曹操才有意义。而袁绍却对儿子的病置之不理——原因不是出于军事考虑,而是出于政治目的。

所以刘备穷的时候,袁绍亲自出城迎接——这在当时是非常隆重的仪式。后来袁绍以汉朝幕府将军的名义,公开呼吁曹勋,还把左将军刘备列为第一受封者,可见刘备的声望之高。而袁绍扯这张虎皮是为了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伟大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