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为什么蜀国的内容最少?(三国志蜀国怎么灭亡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22:39

看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在书中,涉及蜀国的内容是最少的,其他魏国和吴国的内容都比蜀国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蜀国是三国时期的正统国,但为什么史书上记载的这么少?为什么陈寿只给舒最少的空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让边肖

带你去看看吧。

1.为什么三国蜀国的长度最少?

陈寿写三国志,舒威30卷,兀术20卷,舒舒只有15卷。陈寿自己在《列传》里也讲过:国无史,官无注,是事多,灾异。既然陈寿都这么说,后人往往认为舒威和兀术更细致,舒舒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如此。

蜀汉的官制基本上继承了东汉的旧制度。西汉太史令负责修史,但司马迁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太史令不再负责修史。

后来续史的记者如褚先生、刘向、等都是在其他岗位上了解史事的,所以太史部不是记字部。(《后汉百官录》)

东汉班固写《汉书》,最初被指"国史修养"后来以兰台史的身份,受命修史。兰台是汉代朝廷收藏书籍和档案的地方。

汉代的兰台和后汉的东关都是藏书室、写作场所和文人书斋,阚在此校书。(同治)

编史自然方便查阅一批书,所以东汉编史的官员基本都在兰台和后来的东莞任职。也就是说,历史的修订基本上是由这批馆员承担的。

颜夕第二年,韩廷设立了一个新的图书机构——秘书监。从理论上讲,兰台和东莞的修史职能应该由秘书监来承担。陈寿说蜀汉"国家没有历史,也没有官方的说明",但蜀汉有秘书监督这个机构,陈寿本人担任"东莞秘书郎"一个帖子,所以他的批评,一定有原因。

2.曹魏和吴栋都是历史学家。

与蜀汉相比,曹魏和东吴在史官制度上都发生了变化。魏明帝设置了专职史学家朱作郎的职位,东吴设置了左右国史的职位,顾名思义也是专事史学的官员。著有《吴书》的曾在担任过左国史。舒威的另一位作家王诜也作为正式仆人和中级仆人负责这本书。王诜的官职很高,不可能是一个卑微的作者,但可以想见,一个作家也要为他编纂历史服务。

陈寿的《三国演义》、王诜的《舒威》、赵薇的《兀术》都是他重要而方便的参考资料。只有蜀汉没有这种现成的材料,难怪陈寿要抱怨。

但是,在三国历史上,蜀书真的远不如魏书和吗?

就卷数而言,《舒舒》十五卷确实是最少的,但也要看到,在魏、蜀、吴中,是人口最少、实力最弱、国家最短、文化最落后的。它的卷数比魏、吴少不是很自然吗?

其实,陈寿的抱怨不要太当回事。沈和赵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舒是谁?就是他。陈寿娃。所以陈寿的抱怨,是不是有点强调我比他们不容易?

即使承认《舒舒》确实比其他两部更粗略,恐怕也不能主要归因于蜀汉没有专职史家,因为同样没有专职史家的东汉,还编著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汉纪东观》。这怎么可能简单"体虚思维"来解释?

3.缺少对蜀的记载。

虽然蜀国的官方史书记载的细节并不清楚,但这些珍贵的史书记载可能确实遭受了魏国和吴国没有遭受的损失。

钟将从涪城去成都作乱。惠死后,蜀国所有军队都缺钱,纷纷战死,失去了生命。一连几天,他们都在集合。(《皇后传》)

虽然刘禅顺从地开了城,但因为邓艾和钟会赢得了功劳,成都投降后经历了兵变。我担心保存书籍和档案的皇宫办公室无法在哗变的钞票中幸存。当然这个原因陈寿可能不方便直接说。

蜀汉和曹魏一直是敌对的。统一后,蜀汉士人长期处于被压制的一方,其待遇甚至远不如江东士人。魏晋以来,整个彝良地区的士人一直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舒舒书籍相对于舒威和兀术的疏漏,其实也是与蜀汉学者地位相对低下的一种暗对应。但陈寿的蜀国家世背景会让他在这方面有所顾忌,远没有处理魏吴史料那么悠闲。

所以,陈寿的抱怨也可能是为自己找借口。毕竟他是蜀人,蜀书篇幅小,应该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吧?陈寿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但他已经决定让诸葛亮背这个黑锅:国无史,无官评,做的太过分,祸不单行。诸葛亮虽然达到了从政的目的,但这一切他还是做得不彻底。

应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可是,丞相,丞相这么夸你,替那小子背黑锅。想必你老人家也不会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