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是最高官职么?知府和宰相分别是几品官?(宋朝的宰相几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11:39

三国以后的朝代,宰相一般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官职。首相和总理是一回事吗?宋朝没有宰相,宰相也不能完全说是宰相。宰相的权力没有宰相大,等于说宰相分了几个官职,这样宰相对皇帝的威胁就太大了。不过宰相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可能有时候还不如县令。宋代的知

府和宰相分别是什么样的官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来看看。

经常有人问:宋朝的府尹、郡县有多少官员?其实很难说他们是什么档次的。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熙宁七年(1075年)十二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周知,全名"太常博士,关,糜州军务"。太常博士为苏轼之官,从七品(元丰改革后为正八品);直史馆是苏轼的图书馆驿站;知密州军务,是苏轼的命令。这个时候苏轼是七品官。

过了一年多,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轼的官衔已经变成"袁外郎从祖系尚书,关,直骑校尉,借子"。发文还是原来的发文(知密州),库帖也是原来的库帖(关);但苏轼的官职已从太常博士移至尚书祖部袁外郎,为六品;还授予"骑队长"荣誉的等级,得到"借紫"元丰变法前,官员以紫为三品以上,朱为五品以上,青为七品以上,青为九品以上。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上为飞,九品以上为绿。朝廷有时许可级别较低的官员穿紫色或猩红色的官服,这意味着借用紫色或猩红色。

你看,同一个人(苏轼),同一职位(密州周知),等级不同:在熙宁七年的苏轼,只做了七年官;熙宁九年,升六品官。

从理论上讲,宋代无论是大官还是高官都有可能成为郡县令。其实也是这样。让我们来看另一个列表:

熙宁六年(1073年),韩琦被判为襄州使武胜军,司徒雷登也是侍郎。咸平四年(1001年),张齐贤判永兴军为尚书右仆,为二等官;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在关文殿与官臣、大学士等了解江宁府,为道术官。嘉祐五年(1060),韩绛劝大夫知蔡州,为四品;元丰六年(1083年),蒲宗孟与一名中医认识汝州,这位中医是元丰改制后的发货官。崇宁元年(1102年),大夫晁锋得知蔡州欧阳飞掌管朝拜道观,大夫晁锋遵循六原则;元丰八年(1085),武安握知滑州权,朝奉郎为七品;嘉定十年(1217年),派嘉兴军公所具议郎权,视郎为八品。

你看,在宋朝,周知的等级从正八品到正一品不等。这是宋代知府和明清知府的一大区别。

然后宋朝的宰相作为政府的领导,是几个官员。

很难说。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在宰相这个职位上,平手的人是没有职级的,从一、二级到三、四级官员,都得熟悉国家政治。所以,那些共同生活在政治场所但职级不同的人,就复课,盖平手之事,而不是官方"。宋朝元丰变法之前,宰相制度也延续了中唐以来的派遣制:从商朝到左右,可以通过"和书一样的东西"、"参政"、"了解枢密院"、"有权派遣枢密院处理事务"比如,熙宁二年(1069年),49岁的王安石以谏官为副丞相,而谏官只是四品官;同年,宋神宗提拔三朝元老为司空兼中佐(一品),但婉言谢绝不受其影响,改拜左仆射,门下侍郎,为丞相,左仆射为二品官。

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你,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研究宋代宰相、郡守的品级,而是说明在宋代,无论什么资历的官员都可以担任郡守;四级以上官员有机会成为执政副总理。

按照宋代为官的惯例,凡是派遣官(被派遣官)的人,都被称为"Line ";高于二级及以上的称为"句子";凡派遣官(官员)低于专业官(派遣官)的,称为"保持";低于第二等级的称为"试试";最低的一个叫"派遣权"。比如一个高官调任省州州长,一般称为"判个州(政府)";八品官为年,通常是"有派遣国家(政府)的权力"。

行、判、辩、审、权调度的制度安排,可以让一个经验极少的低级官员有机会担任一县之长,也可以让一位受人尊敬的前宰相调任知府或知府。这两种情况在宋代司空见惯:、范翔、吴、、傅玉清等宋代历史上的人才,都成了当了七八个小官;吕蒙正、张齐贤、郑风、文彦博、富弼、韩琦、王安石、司马光、张盾、韩震等名臣,都有从丞相、副丞相的位置上退下来,离开知外郡的经历——请注意,他们不是被降职,而是改了职(专业官),职级不减。

在其他朝代,我们很难看到有哪个宰相(包括明朝的内阁大臣和清朝的军机大臣)是从相位调任到地方官的,除非是犯了错误被降职。可以说,其他朝代的文官制度都是线性的,官员由低级晋升到高级;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循环的,州郡长可以转丞相,丞相也可以转州郡长。

这是宋代官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