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不杀大臣?为什么北宋对大臣如此优待?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09:00

在古代历史朝代,如果一个大臣做了触怒皇帝的事情,或者做了冒犯更大利益的事情,很可能是致命的。历史上有很多大臣因为这件事被杀,但是到了北宋,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消失了,因为北宋有个规定,大臣不能被杀。北宋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北宋为什么对大臣那么好?

我们平时讨论历史上哪个朝代杀英雄,首先想到的是明朝,但是明朝的反面是北宋,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兵权时,只给他们一杯酒,解除他们的富贵。寇准说话老实坦白,得罪了贵妃,宰相勾结后宫杀了寇准,皇帝只是把他贬出了北京。包青天和包拯直接向宋仁宗皇帝进谏,皇帝等不及了。

主要原因是,宋太祖的赵匡胤登基后,在太庙的密室里立了一个誓言碑,只有在位的皇帝才能知道这个誓言碑的内容。赵匡胤还规定,四季祭祀、新皇帝登基时,只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小黄门跟随在皇帝参拜太庙之后,皇帝跪在牌位前默念,然后出来祭拜,所有的官员和侍从都不知道要发誓什么。这一规定在北宋的160多年里被所有的皇帝遵守。直到北宋灭亡,世人闯入祠堂,这块誓碑才为外人所知。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誓言碑的记载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说法:“拉石三戒”。王夫之说:太祖施乐,被锁在庙里,做了皇位继承人,跪下读书。有三戒:一、保全柴子孙;第二,不要杀文人;第三,不加耕地。喔!如果这三件事,你就不可能贤惠。(《论宋·三毛》卷一)

第二种说法:宋的《暑假》曾经记载:一种是“柴()的后代,有罪不得罚。他们若谋反,必止于狱中,不在城中任人宰割,更不在属下坐地”;一个是“不要杀一个士大夫,或者写一封信说人家的事”;一个是“子孙若有此誓,天崩地裂”。

无论是这两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前两种基本相同,表达的意思也基本相同,只是第二种说法需要更详细一些。前两种说法的大致意思是:凡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有罪都不能罚;即使犯了谋反之大罪,也不能当街公开处决,只能在狱中自杀;更不能牵连其他亲人。不能杀文人,也不能杀写信讨论政治的大臣和官员。最后一条是后世所有违反此誓言的皇帝都将被天庭罢免。

至于对柴后代的特殊照顾,主要是因为是周朝时柴荣信任的大臣。然而,就在柴荣刚死后没几天,他就从周朝孤儿寡母手中接管了国家,对柴的后代感到愧疚。对不杀士大夫、写信议政议官的特殊照顾,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五代十国之际,属于武侠精神,谁有兵权谁说了算。基本是对文人士大夫的鄙视,更不可能被重用。这也是人员流动频繁的一个原因。

宋太祖和赵匡胤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谁都知道他可以一下子赢得世界,但他不能一下子统治世界。国家的强大需要士大夫的忠心辅佐,所以宋太祖对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如此优厚的政策,也使得北宋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相对稳定。至于誓言碑为什么要放在密室里,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大事的稳定。如果这份誓词公之于众,士大夫们会写信,肆无忌惮地批判国家大事的得失,使国家大事变得不稳定动荡,更能体现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