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三姓是什么意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07:00

一般来说,说到"家奴三姓"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吕布,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吕布被骂的事情之一,以示任性。现在很多人还认为吕布是这样的人,可见小说的虚构性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其实真正的吕布肯定不是这样的人,但在三国时期,可以称之为"家奴三姓

"不止一个人。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选择主人,并没有错。今天我就带大家去看看贾诩,一个三姓奴才。

三国中提到"家奴三姓"第一反应是吕布,因为他先跟着丁原,再跟着董卓,再跟着王允。其实也有这个人。他就是贾旭。他有巨大的勇气,复杂的经历和深远的抱负。

他先是跟着韩,然后是董卓、、郭汜,然后是、曹操!他的品质里可能有很多别人达不到的地方,但就客观效果来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将贾诩和曹操最负盛名的两篇荀(和荀攸)并列出版,引起了注释者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想如果抛开道德威望,先关注影响世界的深度,贾诩与二勋并列并无不妥。

三国时期,如果承认曹操是枭雄之辈,真正在战略上打败曹操,让曹操佩服自己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贾诩。

贾被称为三国的谋士。这是从两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策略精准到让人觉得他没有计划,影响力大到不愧为第一谋士。第二个原因是,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政治战略家,不像诸葛亮负责宰相之职,以治国安邦为重,也不像周瑜长于带兵打仗。

贾诩无意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一直在幕后,不断从一个将军的深幕后面走出来。表面上是在献计献策,但往往收到运筹帷幄的效果。

贾诩给人的印象是,他就像一个把策略本身视为一种美的唯美主义者,只追求策略天赋的展示:只要他的策略有用,他不在乎颜色的变化。他是汉臣,董卓进长安还是他归顺董卓。

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司徒王允当政。王司徒不过是个庸人,不知悲天悯人,滥杀无辜之弊。他刚上任,就干掉了当时的文豪蔡邕。然而,风雨飘摇的汉朝终究获得了短暂的喘息。董卓的部下李珏和郭汜(李珏和郭汜,当时只有3000只飞熊)本来是想认命的。他们决定解散部队,分头逃往西北。如果是这样,王允虽然极不明智,但毕竟没有播下恶果,东汉政权也可以延期一段时间。),王允若本着先恶且不问的态度,那么这两个手里握有兵权的家伙就要归化朝廷了,所以从讨伐董卓起家的关东诸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可能会停止战斗。他给李珏和郭汜出主意,但他并不想帮助他们。

李珏、郭汜被曹操杀死后,贾诩投奔张绣,委身于张绣,只因能言出必行。张绣被曹操俘虏后,他投靠了曹操!贾诩虽然经常自诩为汉朝忠臣,也确实为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作为谋士的才能,而较少在意自己的名利。在军阀混战中,在献帝从长安逃往洛阳的过程中,在、京东、京西的战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贾诩的智慧。

贾旭恰好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做了一个宏观的表态。李珏和郭汜一向敬重贾诩,所以他们洗耳恭听。徐说:"温昶安想极尽所能惩罚凉州人,你却抛弃单行道,就是一个亭子也约束不了你。不如率军西进,退守长安,为董公报仇。好在国征天下好。如果不好,现在离开也不迟。"

李珏和郭思是当事人,而贾诩是案外人。换句话说,这个建议虽然可以暂时挽救李珏和郭汜的生命,但对贾诩没有任何好处。否则,当李和郭成功后,他们想让贾诩"尚书仆射",他不会坚决拒绝。"这个救命计划有什么可取之处?"贾旭颇有自知之明。

初平三年六月,李珏、郭汜攻破长安城,王允被屠杀,吕布逃走,尸体遍布长安城。据说董卓初死的时候,三福地区还有几十万人。在李珏和郭汜出兵劫掠之后,仅仅两年时间,人民就已经"吃一点"太惨了。一计可危国,一语可乱国,这就是贾诩所说的。他斜靠在杀人不眨眼的强盗身后,看似一个高贵的学者,却犯下了滔天罪行,同时成功躲过了成千上万人的指控。这种能力谁能比得上?你看,作为一个游客,他忽悠了一个军阀,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

在曹和袁两个巨钳的钳制下,急需投靠袁绍或曹操。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不言而喻。一是袁强曹势单力薄,二是张绣在曹操手下杀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当袁绍主动派使者来招降他的时候,没有远见的张绣当然出兵投靠了袁绍。贾诩突然从幕后闪了出来,说:“谢谢袁本初的好意,然后传达这句话:一个和弟弟袁术合不来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但是,曹操似乎完全忘记了与张绣的恩怨,亲自率领众人出城迎接,给予了张绣极高的礼遇。贾诩之所以愿意冒险,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局势,看透了曹操的内心想法。如此高明的战略决策在三国时期并不多见,贾诩不愧为三国第一谋士。

至此,贾旭的生命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虽然是曹操的谋士之一,但仍不时出谋划策,尤其是在曹操征讨马超和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他淡出江湖的意义越来越明显。对于曹氏父子来说,贾诩可能功不可没:曹操和曹丕两次讨伐吴栋,均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是削弱了曹操。贾诩早就预料到了机会,试图劝阻,但曹操不了解时局,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直接导致军事上的失利,为三足鼎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