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什么对刘邦评价低项羽评价高(刘邦与项羽为什么要敌对)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7 05:13

刘邦项羽争天下的故事流传千年,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最后刘邦赢了,项羽不甘心,自刎乌江。但是,虽然刘邦是胜利者,但人们在评价这两个人的时候,似乎更愿意给项羽更高的评价,而刘邦却有很多负面的话。为什么?其实这和古代的道德标准有很大关系。讨

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他事业的成败无关。古人有什么标准?让我们来看看吧。

1.古代道德评价

刘邦从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背景,最后得天下,立伟人。可以说他一生成就斐然。然而,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对他持否定评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戏剧家隋,他曾写过一部套曲《高祖归来》。在这部作品中,隋对刘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把刘邦这个取得成功的小人的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对项羽有很多正面的地方。最著名的是李清照写的"生是英雄,死是鬼。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长期被视为白脸汉奸。但后世很多人却为曹操翻案。比如郭沫若、易中天等多次为曹操翻案,包括毛主席。现在拍各种关于三国的影视剧,大多数人都是把曹操当成一个能力出众的人,而不是把他写成一个白脸汉奸。

刘备的评价正好相反。对这些人评价最集中的是李宗吾的《拉拉》。对项羽、曹操评价高,对刘邦、刘备评价低。据说他们能成功是因为脸皮厚,心黑。

后人之所以会对这些历史人物做出这样的评价,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评判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分不开的。在古代的道德标准中,君子和小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再加上古代的官员,都是从士人中走出来的,"学习优秀就是做官"也就是说,只要你掌握了知识文化,掌握了一些知识,那么你就有可能当官。所以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评价标准都是一样的。那么,在古代的道德标准中,什么样的人叫做"绅士"什么样的人叫做"小人"然后呢。

2.真理是君子,虚伪是小人。

自春秋战国以来,出现了兵家、纵横家等一些理论后,阴谋论开始流行。阴谋论者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他们表达的并不是他们真正想的。而这些假话也让下属深受其害。

比如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把很多土地让给了那些英雄,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这样的做法让韩信等人觉得刘邦是个豪爽的人,于是纷纷加入他的行列。韩信加入刘邦的时候甚至说过一句话。他说王祥很小气,不想分封土地,而汉王愿意分封,所以我们都加入了你们。

从这里可以看出,很明显,韩信根本没有看到刘楚爆炸的本质。由此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物。

刘备也是虚伪的,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刘备的眼泪"这句话。很多时候,刘备的眼泪是假的,是用来笼络人心的。《三国演义》肯定了刘备,但对刘备虚情假意的描写也是精辟的。比如他为了笼络赵云,把自己的儿子阿斗给摔了。这显然是违背人性的,是非常虚伪的行为。

3.仁是君子,自私是小人。

这一点在刘邦和项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刘邦夺取天下后,就开始屠杀帮助他夺取国家的人。他把他们的土地和头衔据为己有。

刘邦虽然这么做了,但是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稳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君子和小人"在道德评价体系中,我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认为刘邦自私。

《水浒传》是"易"这个词描述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国家奠定以后,大家要一起享受国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在古代是可以看到的。"易"是肯定的,也是值得宣传的,刘邦削去英雄权利的行为显然与"易"背道而驰。

项羽就不同了。成功之后,他把世界上所有的土地都分封了。虽然事实上,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把十八路诸侯全部放倒,但是无论如何。他没有再攻击这些人。所以从"君子和小人"对于道德评价体系,项羽是值得肯定的。

这个道德评价体系一直贯穿到现在,所以后人会评价刘邦的不公正,刘备的虚假,把项羽和曹操的翻案都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