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古代买房限购吗?(古代人都知道买房的重要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6 14:13

买房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话题,高房价也是每个年轻人的痛点。古代人都是怎么买房的?其实古代人的房子面积比现代人大很多,一般不会轻易选择搬家。他们可能几代人都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具体房价也要看位置,首都的房子肯定会贵一些。不是每个朝代都有限购

。比如汉朝刘邦限制大臣们可以盖房子的土地,相当于限购。

如今,我们正在为买一套房,有一个住的地方而努力奋斗。然而,房价的波动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买房成了生存的负担。有些人努力了半辈子也未必买得起房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直在控制房价,但是价格就是降不下来。那么古宅有那么贵吗?古人是怎么买房的?今天我们再回到各个朝代,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

"大写"买房也一样难。

我们都知道大城市房价贵。相比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甚至可以差几十倍。其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比如唐代写《长恨歌》的大诗人白居易,三十出头就有了工作,28世纪还是公务员。他的官职是正九品学堂书商,相当于我们现在事业单位的初级干部。而且,当时他的工资也不低。他每个月能拿到16000元,扣除杂费每个月能存8500元,但他存了十年。没办法,他只好去陕西渭南市(像北京附近的通州)买房,平时在长安租房上班。

刘邦的限购政策

西汉开国后,皇帝刘邦发起了大规模的分房运动,奖励跟随他打天下的人。这一次,住房分配是按照"Title "秦汉时期,爵位分二十等,国王以下的最高爵位是"车后",最低的是"男学者"。如果你是车后,朝廷会拨出300亩(约20万平方米)的土地给你盖房子;而最低的"男学者"朝廷还会给你一块长30步、宽30步(一步相当于1.43米)的地,也就是1840平米给你盖房子。

但是,法院也颁布了规定:"你要买房是为了盈利,那就比它的房子好。"这是什么意思?想买房?可以,只能买和自己房子相邻的房子,相当于现在的限购令。是当时限制房产交易的政策,也是因为和当时的税收政策有很大关系。当时朝廷主要是以人头和财产为计税依据,家里有多少人和多少财产都是由人自己报的。为了避免偷税漏税,法院鼓励邻居揭发检举。一旦有任何线索,作为你最近的邻居,你会发一笔横财,因为如果你当时逃税,你的财产会直接被没收,你的邻居仍然会得到你一半的财产。你怕不怕,刘邦此举够狠?这一政策也限制了频繁搬家的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买卖房子的时候,你应该先问问你的邻居。

唐朝以后,买卖房屋的限制比秦汉时期宽松多了,但是还有一个好像有点"霸道"要求:要卖房子,一定要先问亲戚朋友要不要,不能问邻居,也不能问,或者亲戚邻居开出的价格不公平,才可以把房产卖给别人。到了宋朝,规矩更严了。想卖房?先拿一个"求账号"相当于一份合同,合同上必须明确写明你要卖房的原因等等。,而你只有在你所有的人都要和你所有的邻居签字同意卖房子的情况下,你才能合理的卖掉自己的房子。

其实这个规定不是为了控制房价,而是为了保护当时的宗族制度。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是宗族制度,所有的不动产无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个人和宗族共有的,尤其是房子,是祖先留下来的。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叔叔和兄弟的同意就被卖掉,这很可能会伤害他们的感情和利益。为了维护这一基本制度的稳定,减少宗族内部的纷争,朝廷规定在出售房屋之前必须征得亲属的同意,也是为了政府更好地控制每一户,减少征税、破案和统计人口的难度。

控制房地产投机的绝妙方法

在明清时期的房市,人们更不可能炒房,也没有人愿意因为"的出台而囤积房源。找房子付款"系统。找就是找赔偿。简单来说,我当初卖房子的时候卖给你一万块钱。过些日子,发现房价涨到5万了,有机会让你"化妆"给我一个付款买房的机会,就是卖家会从买家那里追回一部分货款来补足商品的价值。在这样的政策条款下,谁会与炒房无关?挣扎了很久,还是值得的

这里有一个案例。康熙六十年,江苏武进县人刘把自己的一亩地卖了七两银子。八年后,刘取了"原价轻浅"理由是,他还委托中介从买家那里找了一两银子。从明清到民国,住房、土地款屡见不鲜。清政府明文规定,允许卖方"用公估找一次岗"。即使买卖双方已经支付了货款,但房子已经过户到买方名下。如果后来房价涨了,卖家还是有权利让买家重新买单的!而且历代朝廷也经常限制一个人的花园住宅面积。如果收购超额完成目标,那么每亩就要挨十板!

原来古代的房地产政策这么严格。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相比,你有什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