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新证据是什么(大禹治水劈山的证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6 03:26

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生物学家对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提出了诸多质疑。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白鸟仓吉就认为尧、舜、禹不是历史人物。这些说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顾的观点。毕竟很多早期文献都有关于禹治水的故事,不可能抹

去。只是这些故事中确实包含了大量的神话,需要认真清理,才能弄清禹时期是否真的发生过洪水,洪水的性质,禹治水的真相。

商人们早就知道前朝洪水的真相。"在甲骨文中;昨天"是知结构,意为洪水之日;"灾难"字形和河水一样,破损了,说明商代以前有过洪水,而且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近年来发现了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有助于澄清古代学者的一些疑惑。这幅出自西周贵族之手的青铜器铭文,非常清晰地讲述了禹治水的故事,无异于告诉世人,战国时期禹治水是以人为本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碑文的第一个名字是"命运召唤玉填大地,桃山深川"一则说明在周人眼中,禹与、、商汤一样,治水为民,不是神;由此可见,禹治水的方法是"顺川",也就是疏浚小河,这和他"舒川导致停滞"控水的方法也是一样的。

禹采取这种治水方法,不过是为了使被淹的土地尽快露出水面,以便重新分配给广大民众,即所谓"敷土"或者"布土"。至于碑文"桃山"是另一种对付洪水的方法,就是把土堆积成小山,住在上面躲避洪水。《淮南子琪苏洵》说"于之时,大雨滂沱,于敛地积薪,择丘而居"我就是这么说的。

齐桓公杯上关于禹治水的铭文是前代的历史记载,但其所描述的禹治水的具体情节与夏朝国家兴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考古调查非常吻合。虞的洪水绝不是遍及九州的洪水,而只是发生在虞领导的部落联盟居住的地区。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试图从气候或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证大禹治水的时代和背景,如将大禹时期的洪水归因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气候变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影响深远。气候变冷导致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增加,造成当时中国北方异常洪水频发,从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洪水的沉积证据。

这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弄清禹遭遇的洪水的性质和位置。据文献记载,禹治水无非是在他所生活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水灾时,进行排水、挖沟疏通积水的工作,即如《归公国》碑文所言"卓川"《论语·泰伯》说"尽力而为"一种工作。

由此论述了洪水发生的地区,即禹部落的居住地,一定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沿线的低洼地带。即位于西部太行山与东部太乙山之间,古黄河与吉水之间。根据龚宇九州的划分,它属于古兖州。这里不仅地势低洼,而且河网密布,湖泊沼泽遍布。遇到洪水,境内的水会先溢出,容易造成长时间的内涝。所以几乎所有古代河灾的记录都在这一带。

除了上述地理情况的分析,古代文献中也有与兖州、禹水患相关的记载。这些文献一致认为,夏朝的建立与大禹治水密不可分。比如《国语·周瑜侠》就叫"姓说有夏,是说可以用贾治、殷富来丰富生物"也就是说,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统治天下的权利,这归功于他通过治水恢复了元气。

按照今天的解释,是于通过领导水利,集中使用参与水利的部落的人力物力,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和家族的权力,最终使这种权力演变为对部落的专制主权,导致了夏朝的出现。

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禹治水与夏王朝建立的因果关系。可以推断,夏朝的面积应该与《禹》中涉及防洪的面积一致。也就是说,夏朝的地域应该在古河道和经济之间,而不是豫西或山西南部,至少在夏初是这样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在《论殷周制度》中就指出,夏的都城和地名大多在东方。这应该是根据《左传》、《国语》、《竹简年表》、《史本》等古籍记载。其中,谈到了夏代诸王的居住城市(即都城),包括虞城、太康居镇浔、后巷居地丘、居院、老丘等。除市外,其他地点均在古河道和经济范围内。

其实禹居住的阳城也应该在东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濮阳古称阳城,是夏后的都城。今天,学者们把豫西登封称为禹城的所在地。虽然也有阳城的地名,但这里没有夏天的名族。其次,与禹洪水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三处考古遗址和聚落远不及濮阳,显然不是禹居住的都城。

重要的是,上述文献中所包含的一些夏季都城,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尤其是夏后的省会城市迪丘。《左传》、《世本》、《竹书年谱》都记载了夏后居住在迪丘。其中,《左传》记载公活于三十一年。春秋时期,魏成功迁到迪丘,也就是濮阳,魏国的第一个君主魏康舒给他做了一个梦,说夏后要抓住他献上的祭品。这无疑反映了魏国都城建在夏后向都邑旧址上的史实。

濮阳藁城春秋时期都城的考古发现叠加在一系列早期夯土城之上,包括初夏。由于目前工作尚未完成,仅发掘出遗址北墙下的一小段龙山时期夯土墙,不确定龙山城规模有多大。但从龙山时期遗址已勘测面积不少于百万平方米的数量来看,规模不可小觑,对于夏朝都城来说不成问题。这反映了夏后生活在迪丘濮阳的史实。毫无疑问,这也应该是夏朝历史上的真实证据。

主持藁城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袁光阔先生,还主持了古河集之间龙山时期一系列古遗址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在他看来,这些古城遗址和遗迹大多与洪水有关。他还认为,这一地区分布的后港二期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夏初人民活动的地区是一致的,这有力地支持了从考古研究的角度来看夏朝主要处于古河道和经济之间的说法,也有力地支持了黄河中下游发生古代洪水、禹以治水促夏的说法。

总之,于之的洪水导致了中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出现,这是完全可以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