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对曹植到底是残酷还是仁至义尽?(曹丕为什么对曹植那么狠)
曹丕和曹植是兄弟,也是皇位最直接的竞争者。此后,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也宣布曹丕为儿子争夺战的胜利者。曹丕登基后,曹植的好日子到头了,但曹丕还是给了弟弟机会,曹植急中生智,创作了著名的七步诗。其实历史上兄弟之间争夺皇位的事情并不少见,更严重的
甚至会自相残杀,大义灭亲。曹丕对曹植是残忍还是隐忍?从结果来看,曹植是幸运的。虽然有"建安三草"然而,人们更多地提到了曹操和曹植,而选择忽略了曹丕的文学成就。所以这应该与其政治形象不佳有关。由于汉朝的原因,曹丕不仅背负了叛贼的骂名,就连史家也给了"帝业没有足够的名字"差评。
东汉政权该不该灭,历史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不用说了。其实,吃瓜群众对曹丕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他对弟弟曹植迫害过重,曹植一生屡遭贬谪,郁郁寡欢。
这种理解只是人们更愿意同情弱者。仔细掰一掰,你会恍然大悟,曹丕对曹植很好,很有大哥风范。为什么说这自然是历史问题。《七步诗》之前已有边肖的专门分析,完全出于《世说新语》的杜撰。
现在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曹丕对曹植的处理。换句话说,曹丕取代汉朝后,一切都有待完成,那么如何巩固新政权就成了当务之急。大一新生如何成为皇帝?只有学会想办法。曹魏政权稳定压倒一切,任何敢于挑战皇权的行为都要坚决打击。不管他是臣民还是血肉之躯,都不能手软。汉政权的覆灭已经不远了。如何避免身为宗室外戚的宦官执掌朝政大权,继位之初国家危在旦夕的局面,曹丕如履薄冰。
曹丕决定削去宦官的权力,削去外戚的政治权力,削弱宗室的权力,然后通过严密的监察制度,朝贡大臣,依靠文人集团的力量,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历史证明,越是接近皇权的人,越容易产生觊觎皇权的心理。所谓“明枪易躲,贼人难防”就是这样的情况。
对待这些不安分的兄弟,曹丕显"一个诸侯将统治这个国家"。此举并非眼不见心不烦,而是要把他们送离政治权力中心,分而治之。然后就设了一个监督员,替他盯着这些弟弟。监国之人只对曹丕负责,职责是天子的千里眼和耳朵。据史书记载,曹丕安排弟弟们的家里都是歪瓜裂枣,但士兵只有200人,都是老弱病残,曹植属于优抚,分配减半。
曹丕这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完全模仿汉文帝的做法。它使诸侯拥有国王的头衔,但并不威胁中央统治的权力。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没心没肺,没心没肺,但从长远来看是极其隐忍的。既防患于未然,又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保全家族纽带,一举两得。至于"十一年间,我三次迁都",搞的挺不开心的,这也是无奈之举。
汉文帝开始"文景之治"如果一个英俊的男人掩盖了所有的丑陋,没有人会攻击他。而曹丕这个奸贼贼,也会被后人诟病。
这种事情真的不可理喻。
曹丕的做法虽然自私,但这是国策,绝非针对曹植一人。曹植被监国多次举报,也被认为是曹丕对他的打击。曹魏开国之初,法制严明,防御严密。臣子虽然级别低,但代表的是皇权。曹植"醉醺醺的慢吞吞的,威胁着信使"如果上纲上线,就是藐视皇权,重罪。曹丕一直没有严肃处理,算是对曹植网开一面,极其宽容。曹操曾告诫儿子:"在家为父与子,为君为臣..."君臣之名一旦确定,就要按章法办事。
曹丕对曹植的感情是兄弟,义是君臣。很多时候曹植不在位置上,偶尔敲打一下曹丕也是兄弟之情。曹植深受父亲曹操和母亲卞氏的喜爱。他是兄弟中第一个封万户侯的人。
曹操共有25个儿子。扁侯之后有四个儿子,曹丕当了皇帝,另外三个在史书上独立传世,其他的儿子是"以母秩为第二位,不考虑兄年,结合列传"。从儿子比母亲更珍贵的角度来看,曹植在宗室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20多个弟弟,曹丕对他的特殊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平定曹植,就是在宗室诸侯面前树立一个服从的典型。从历史事实来看,效果是明显的。
那些嘴里念叨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然而,由顺天任莹投胎的曹丕却被归类为叛贼。那些通过父子、兄弟而互相优越的人,被称为贤王,而对20多个兄弟有情有义的曹丕,反而被忽视了。历史证明,吃瓜群众未必有雪亮的眼睛,但有时也会迷茫。
三代同堂一举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师,居然认为曹魏政权的覆灭与他的宗室政策有关,于是踌躇满志之时忍不住评论道:"忘记了国家的宏观规则,做着禁止刻的小数...它只是毛社的一个分支,但实际上是一个虚爵。此根无庇护,故为三叶死。"于是曹魏弊废,宗室子弟得司马家之业。结果话音刚落,他们就"啪啪"打脸,金朝宗室打,"八王之乱"把它推上毁灭之路。
这正是:
一派青山有美景,被前人后人收藏。
后人不应该欢喜收到,应该是以后有更多的人收到。
最新留言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