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的时候,已经没有权力了。为什么他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6 01:13

溥仪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登基的时候很年轻,退位的时候也很年轻。自古以来,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一直是他身后的人控制国家大事的重要借口。其实权力在别人手里,皇帝手里基本什么都没有。但是为什么溥仪当时没有实权,而且他很年轻,但是为什么他还

是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

1.溥仪退位

宣彤第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恐慌。在溥仪的“自责之罪”下。陆军大臣常艳受命率领北洋军南下,同时海军奉命驶进武汉江配合陆军作战。但是常艳不能指挥北洋军。At "保重身体"袁世凯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变化,与北京官场和北洋军的心腹徐世昌、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义的胜利激起了帝国主义的仇恨,各国大臣一致敦促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无奈,任命袁为湖广总督,命其巡抚南下。

袁借口脚病拒不服从命令,暗中操纵北洋军缓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全权统率水陆军等条件,威胁清廷。清廷被迫召回,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控制水陆两军。元张宰德"远道而来的圣旨”,命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11月2日拿下汉口后,他按兵不动,随后随卫兵到达北京。16日,责任内阁成立,迫使载沣辞去监狱摄政王的职务。袁世凯接掌政府大权,然后命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轰武昌。南北内战爆发后,华南各省宣布脱离清中央,但清廷仍控制北方几省。

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密约,如果袁能退位溥仪,他就当大总统。袁世凯威逼利诱,劝溥仪退位。袁世凯一边施压,一边以优惠待遇为诱饵。南北和平会议的代表先后举行了五次会议。除了讨论军事停战和政权制度,还商定了溥仪退位的优惠条件。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八项优待条件:青石退位后,暂留官职,日后迁至颐和园;皇帝称号仍沿用,民国政府以礼相待外国君主;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对王室私有财产的特殊保护等等。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玉龙太后带着面对朝廷的头衔,以太后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退位诏书说:"如今,全国人民都倾向于共和党","人之所欲,天命可知。我怎能承受一个姓氏的荣辱和百姓的好恶”、"皇帝的特殊率使统治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化,并将其定为立宪共和国,这接近于安慰国家厌恶混乱、期待治理的内心,而远非帮助古代世界公开化"。民国政府和清朝谈判,给皇室保留了很多优惠条件。它承诺每年向清朝支付400万两白银。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时住在紫禁城,也就是当时所知的"荀卿王朝的小朝廷"。

2.溥仪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第一,皇权观念根深蒂固。

准确的说,不是溥仪有多大影响力,而是溥仪曾经是皇帝。清朝虽然灭亡了,但皇权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这种意识是在血液里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至今,这种观念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

当时帝国刚刚解体。再加上舆论宣传的缺失。可以说,当时的人,虽然身体已经在民国,但脚还在皇权时代,对皇权相当迷信。

而张勋、日本人等等,也是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来不断地帮助溥仪起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对帝国时代的怀念。

虽然说清朝把国家搞得千疮百孔,让百姓深受其害。然而,它毕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个国家,虽然内部有人造反,有外国列强入侵,但是国家并没有被打散,那个国家的整体框架还在。

除了国家的整体框架,人们习惯的秩序依然存在。传统伦理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感到心慌,心里会很踏实。

但清朝灭亡后,整个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同时各种价值观倒挂。所以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特别怀念清朝的场景。而怀念清朝的场景,当然对溥仪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这也是溥仪影响力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溥仪的遭遇让很多人同情。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了一辈子。

溥仪在刚满三岁的时候就被拖上了皇帝的位子,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6岁及"被开除出班",成为末代皇帝。然后,1924年,冯玉祥把他赶出了紫禁城。1928年,孙殿英挖开了他家的祖坟。他到处呼吁,但没有人理会他。然后文秀公主又想和他离婚,公开说他阳痿。等一下。

总之,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毫无尊严可言。这种尊严的缺失让他同情了很多老人和年轻人,增加了他的影响力。

简而言之,溥仪有"王朝"用"帝"这两个符号,即使他没有能力,他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3.作为傀儡皇帝的溥仪

民国二十三年(康德元年,1934年)三月一日,溥仪在"新景"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满洲国"For "大满洲帝国",改名为"帝",改元"康德"。也充当伪"满清帝国"陆海空陆军大元帅,"满清帝国"协和飞机的名誉主席。[43]日本关东军司令率领200多名日本官员出席了仪式,并与他举行了会谈"满清帝国"总理郑当场交换了照会,表达了他的谢意。溥仪作为当时亚洲的政治人物,两次出现在《时代周报》上,尤其是与"解决远东危机的四个人"在肖像里。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六日,溥仪第一次访问日本东京。民国二十九年(康德七年,1940年)六月二十六日,溥仪第二次访问日本东京,裕仁天皇亲自接见。据美国《历史》杂志报道,民国二十九年(康德七年,1940年),溥仪秘密接触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成员,希望脱离日本控制。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成员回国后,向萨尔瓦多总统马丁内斯报告了溥仪的意愿。马丁内斯碰巧是个神秘主义者。他认为溥仪的萨尔瓦多之行是上天安排的,于是不顾与日本关系恶化的危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溥仪的要求。马丁内斯认为溥仪和他都是转世的蚂蚁。他曾经对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的成员说:"杀一只蚂蚁比杀一个人严重多了!"

民国30年(康德8年,1941年)10月,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的另一名成员抵达新靖特别市(今吉林省长春市)。溥仪告诉满洲国卫队的一名军官,他计划让满洲国卫队护送他到萨尔瓦多大使馆,然后伪装成大使馆雇员逃离满洲。没想到,满洲国警备队早就被日本关东军收买,警备队军官向日本关东军通风报信,溥仪的逃亡计划彻底失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立即派出宪兵驱逐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成员,并关闭了萨尔瓦多驻满洲国大使馆和几家萨尔瓦多在满洲国的贸易公司作为惩罚。此后,萨尔瓦多中断了与日本的外交联盟。日本关东军人员到满洲国皇宫向溥仪进行威胁性交涉和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