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木兰妆太丑会被吐槽吗?历史上北朝女子是怎么化妆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20:39

刘亦菲版花木兰预告片上线后,恐怕花木兰的妆容一直是网友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来看当然不美,但木兰毕竟是古人,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北朝。北朝的女子都是这样化妆的吗?其实我们可以从最近热播的《长安最长的一天》中学到一二。这部剧女性的妆

容和花木兰很像,还原度比较高。先说说北朝的妆容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看看。

8日,迪士尼的真人电影《花木兰》首次亮相。预告片一发布,刘亦菲的妆容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片中木兰被家人安排去相亲,从衣服到妆容都精心打扮。不过木兰的妆容似乎有点不符合现代审美。红色的脸,黄色的额头,黑色的眉毛,中间画着红色的花。有网友评论说这个妆化的很均匀"神仙姐姐"我也憋不住"而是上天赐予的不可隐瞒的恩惠?不完全是。"

那么南北朝时期,女性是如何化妆的,有哪些流行的妆容?它反映在许多诗歌中。

《木兰诗》中有云:"窗饰云鬓时,镜为黄。"其中,"黄华"指额头黄妆。南北朝时期,受佛教文化影响,女性以佛像化妆为美。一些女性也受到佛像的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在诗歌和散文中,额头黄又称为鸦黄、雌蕊黄、左右黄和花黄之。

比如李商隐的诗《三只蝴蝶》中就有:"寿阳公主出嫁时化了妆,八字宫的眉毛是黄色的。"梁健文帝小刚的《美女》也说:"关于黄色能效月,巧剪黄金造星。"

除了把额头涂成黄色,还有黄色的硬纸或金箔剪成图案贴在额头上。因为可以剪成星、月、花、鸟等图案,所以又叫"黄华"。在陈后主的《采莲歌》中,有:"随心所欲地注意嘴巴,花就黄了。"

青年学者侯印国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南北朝是一个崇尚艺术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女性化妆大革新的时代。后世的很多妆容和发型都源于这个时期。花木兰的妆容是额头黄,这是当时常见的妆容,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

至于黄额画,"正面黄色"也叫"鹅黄色"、"鸭黄色"等等,是古代的面部装饰,用黄色颜料画在额头上,所以叫"正面黄色"。据张轩的《易经》,"额头上涂黄色和汉宫妆",所以"正面黄色"应该起源于汉代宫廷,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它的流行与佛教有关。受佛像金色外表的启发,女性将额头涂成黄色以获得神圣感,因此这种妆容也被称为"佛妆"。

北朝女子除了在额头上画黄色外,还用金箔剪下花鸟、日月星辰,粘在额头上。这种装饰叫做"黄华"事实上,它是一种花。有"在北朝民歌《木兰诗》中;镜面贴花黄色"句子。

这张图是杨子骅在北齐的《北齐校书图》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当时侍女化妆的真实情况。

有人吐槽花木兰额头上的花蕾是华为广告植入的。其实花苞在唐代就流行了,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开始流行。花苞一般有红、绿、黄三种,也有金色、白色等颜色,但最受欢迎的其实是红色。在新疆吐鲁番和敦煌的壁画上,有大量红色花蕾的女性形象。绿色的是最稀有的,叫崔月,我们读古诗时有时会读到。

关于花蕾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南朝宋书记载,正月初七,宋武帝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仰卧在床上。庙前的梅树被微风吹动,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公主的额头上。她的额头被染成了花瓣状,久久洗不掉。宫女们看到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印非常漂亮,也纷纷效仿,剪下梅花贴在了公主的额头上。一种新的美容技术从此诞生。"所以南北朝时期的花苞其实有一部分是红色的梅花,有点类似华为的logo。"

中国人化妆的历史非常悠久,更不用说古代画在脸上的各种图案了,从商周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又迎来了一次大革新,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

侯印国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化妆风格非常多样,比较流行的有红妆、白妆、墨妆、紫妆、额黄妆等。此外还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哭妆、半面妆、斜红妆。这些妆容风格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很陌生,比如紫色妆容,就是以紫色粉为底妆,进一步化妆而成,颜色非常独特。半面妆在脸上分成两半,涂上两种颜色。但是最流行的还是红妆,就是用胭脂涂脸颊,让脸颊更加美丽动人。梁的《明君词》写道:"谁能看到镜子,拿着徐照宏的化妆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红妆所用的胭脂种类较秦汉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棉胭脂、金花胭脂等多个品类。当然,像木兰这样的额头黄妆也是当时流行的妆容之一。

扬子晚报/杨彦记者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