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为什么说是虚假的?当时的国力究竟如何?(贞观之治为什么那么强悍)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13:26

贞观之治可以说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盛世。初唐由李世民开创的盛世,成为后世无数人非常向往的时期。但是没有人见过所谓盛世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认为是关于贞观之治的假盛世。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贞观之治是虚假繁荣?唐朝当时的国力如何?

1.贞观之治概论

观之治是唐太宗初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执政局面。

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尊祖崇道的国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能够做到诚实,善用他人。畅所欲言,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可教;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社会稳定;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境民族风俗,稳定边疆,最终达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局面。因为年份是"贞观"(627-649),所以叫"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顶峰。

2.为什么贞观之治是假的?

"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将永远记住的伟大时代。

这个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温和慈善,官员尽职尽责,米缸里装的是取之不尽的小米,地里种的是青菜...总之,这样一个接近传说的美好时代是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中国皇帝排行榜的第一位。但这一切都只是骗局。

隋文帝刚登基的时候,全国人口是400万,到杨迪登基的时候,已经达到890万。以一家六口来说,全国人口不少于5000万,这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才达到的。隋九年间开垦土地1944万公顷,大业中期开垦5585万公顷。但唐天宝十四年,开垦土地1430万公顷。杨迪登基时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去世也没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想而知。

隋朝时期,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罗兴粮仓、罗惠粮仓、长仓粮仓、溧阳粮仓和广通粮仓。储存的粮食超过一百万石。贞观十一年,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李密负责;西京国库,也是国家用的,至今没有用完。"隋朝已经亡了20年,隋文帝也亡了33年,但那时候的粮食、布匹、丝绸都没有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代粮仓,包括嘉仓遗址。占地45万多平方米,有259个粮坑。其中一个粮窖还有50万斤碳化小米。由此可见隋朝的繁荣昌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隋唐更替,战争期间人口减少2000多万。战后人少人多,人们安心了。这是"贞观之治"最重要的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和科举,大运河的劳工导致了隋的灭亡,但这些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生产。开凿大运河当时是有益的,其贡献在未来。

所以从理论上讲,即使有什么东西"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贽,突然有一天,李贽心血来潮,让尚书高表演: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

高守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和前几年一样,仍然是15万。

李治又问: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口是多少?

高寿道:380万户。

李治捏着手指数了数: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统治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间的人口增长是360万户...不对。贞观统治之初,总人口只有20万,是真的吗?

高性能:反正差不了多少。

李贽这才稍微清醒过来:隋开帝在位的时候有多少人?

高守回答:当时的户籍总数是870万。

李贽惊呆了: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的时候,全国人口都快被杀光了?李治想了很久,然后问,隋朝开皇的时候,粮食产量是多少?

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志惊呆了: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拿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吃够50年的粮食...

至于这段对话,它清楚地写在《子同治简》里。即使把这段话打八折,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看似风平浪静的隋唐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可怕的极端——天下百姓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人口还不到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十分之一。隋朝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的粮食足够全世界吃50年,构成了李世民贞观统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步说,即使唐朝贞观时期的人口没有那么恐怖,也达不到隋开帝时期的50%,也就是说隋帝国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粮食。

总之,历史学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这和李世民没有关系。任何人,即使杨迪皇帝回来了,也会享受"在人口如此之少的基础上。治理"社会福利。

唐朝和隋朝哪个更富有?

很长一段时间,"贞观之治"深入人心,人们都认为那是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相比之下,杨迪皇帝的统治在人们心中永远与"挖大运河"、"征服朝鲜"、"江南巡幸"、"人们生活在贫困中。、"农民起义"和对方在一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杨迪描述成一个有着坏君主的暴君,而鲜为人知的是,杨迪的亡国是"极盛极衰",不常见"很难找回"他在位期间的繁华程度,是唐太宗望尘莫及的。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光率军灭,隋朝进入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周边地区稳定的新时期。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粮仓丰足,后人称赞为"隋朝的繁荣极其在这里"。杨迪大帝十几年的盛世,在唐朝用了一百年,用了太宗、高宗、武则天等。,直到唐玄宗统治时期才得以再次超越。

与隋朝的大业相比,唐太宗的贞观时期似乎差得远了一"黄金时代"。杨迪的繁荣让唐太宗羡慕不已,以至于大业年间的所有经济指标都成了他的"尺子"。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多次问手下:这个朝代与大业年间相比如何?魏徵和其他大臣经常诚实地回答他。学位是什么等级的?"这意味着它不成比例。杨迪大帝时期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杨迪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挖掘大运河,这在一段时间内招致了很多批评。然而,他挖的大运河却一直被后人所用。他召开了一次盛大的外国酋长会议;他对突厥的威慑,对吐谷浑的打击,显示了隋的国威,一切似乎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大帝国形象。他发动对韩进攻时,百万大军从洛阳出发,走出洛阳城四十天。旗帜绵延千里,隋朝繁荣空前。然而满月会侵蚀,会盛会衰。当二百多万民工在皮鞭的催促下日夜为前线扛粮,当山东民工站在齐腰深的海水里为军队造军舰,以致下体溃烂,蛆虫滋生,这种繁华必将如过眼烟云般消失。

当然,唐太宗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他的成功在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相信他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同,未来充满希望。他的可教、他的宽容、他对人才的热爱和他在司法中的谨慎,无疑是他的价值观的体现。唐太宗时期,国力不是很强,百姓负担也不少。但是唐太宗能够公平对待他统治下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贞观盛世带来的好处。这就是当时人们所称赞的"贞观之治"原因也是千百年来被人称道的根本原因。

但就一个皇帝而言,历史上一代贤明的君王只能创造千载难逢的大事,而永恒的贤明君王才能创造永恒的利益。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盛世,却被誉为千古贤王,而杨迪创造了千古利益,却被骂为千古昏君。不知道什么概念蒙住了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