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下考古博物馆)南海深海考古宣布重大发现水下考古有多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07-01 02:26

深海考古最近在中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10月,中国在南海西北坡约1500米深的水域发现两艘古沉船。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水下考古相对于陆地考古有很多困难

。5月22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就水下考古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水下考古难度有多大?

一般来说,水下考古工作一般限于水面以下30米的区域。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30米以上的水下考古工作会变得非常困难,有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无法保证,只能进行基本的勘探工作。如果需要在30米以上的水下进行考古工作,必须聘请专业的打捞公司。这样的费用是很高的,涉及包船、打捞人员和各种耗材的费用。水下考古工作的核心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所以原址的保护非常重要。

根据相关规定,考古调查或水下遗址发掘前必须进行环境评估,未经事先评估不得施工。据介绍,水下考古的程序与陆地考古类似。考古队需要布置、取样、拍照、画图。如果水下能见度差,只能依靠设备进行扫描和记录。这意味着,对于深海考古来说,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连国家机构都难以承受。可以说海洋考古项目的技术难度很高,投资成本也很高。以近年来广为人知的南海一号沉船发掘为例,考古成果丰硕。现在人们可以在博物馆里欣赏这些珍宝。但很多人不知道,光是打捞就要上亿元,这还不包括必要的保护和修复费用。

南海西北坡发现的古沉船位于海平面以下1500米的深海,即使是现有的国家力量也无法打捞。因此被登记为水下遗产,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公布是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的,这表明中国的深海考古得到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深海探测过程中,耐压结构、探测传感设备、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收放系统、辅助作业系统等长期问题得到解决,基本形成了自主完整的水下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自主研发的潜水器“蛟龙”号深海勇士”和“奋斗者”它在海洋科技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这次南海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中,国家文物局、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与地方合作,形成了深海考古、深海科技、海域管理的协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