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孟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孟皇后的传奇一生(宋哲宗孟皇后的传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05:39

袁友孟是宋哲宗第一位皇后,她的一生可谓传奇。孟皇后两次被废,两次被复。她还在国家危难之时听政,让北宋顺利过渡到南宋。之后,主动禅让,年仅三岁的宋建宗继位,孟太后又要听政了。这种经历真的是有史以来少有的。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孟太后的生平。

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是很感慨的。我们再来看看孟皇后的性格。

孟本名孟禅,平和(今河北省永年县)人。父亲孟延弼并不显赫,但她的祖父孟元曾官至梅州(今四川乐山)任守将、武官。1092年,她十六岁。因出身高贵,性情温柔贤惠,被认为是天下母仪的合适人选的高氏和太后选中,任命她为宋哲宗皇后。

到了七年(1092年),已到了出嫁主政的年龄,高太后和项皇后下令在一百多名门闺女中征兵。经过精心挑选,与同龄的孟,因其娴静、典雅、贤惠、出身名门而受到两位皇后的青睐。

两位皇后亲自教她女性礼仪,甚至在她微笑举手时以身作则。蒙特梭利也很聪明,很快她就会学会。很快,宫中复杂的礼仪就会做得娴熟优雅,于是两位太后都决定让她做皇后,但这件事并没有得到新郎的认可。新郎官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皇帝宗申的儿子宋哲宗。

宗申死后,他继承了皇位,由皇太后高掌管政治。所以,此时在朝廷掌权的不是宋哲宗,而是高太后。宋哲宗哪里可以对婚姻说不?于是这场包办婚姻在新郎反对,新娘不知情的情况下尘埃落定。

本来就对高太后的权力不满,现在连婚事都来干涉。宋哲宗讨厌我的房子和我的狗,在见面之前就已经开始对蒙台梭利不满了,但是高太后已经发话了。这个女王不嫁也得嫁。

不喜欢女王的宋哲宗与女王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他还没有达到不和的地步。直到元佑七年(1092年)十一月,赵旭到南郊祭天,大文豪苏轼担任卤书使者。

突然,在前进的路上,出现了十多辆红伞绿盖的牛车(宋代皇宫官员都骑牛车),丝毫不避讳皇帝的礼仪仪式。苏轼派御营巡察去打听,也不打紧。苏轼也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长公主,皇后和皇太后的女儿。

如果是普通人,苏轼肯定会以欺君之罪,惑天下之罪来指控她,就算不砍头,流放也在所难免。但是,这是女王,堂堂正正的官员很难断家务事。苏轼在这对夫妻的事情上,当不起外交大臣。两边谁都得罪不起,他还是乖乖举报吧。

于是苏轼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哲宗。赵旭感到喘不过气来,说女王很贤惠,甚至不明白皇家规则。和皇帝争论,皇后和大长公主太看不上自己了。

赵旭越想越生气。他立即命苏轼在车上起草一份急诏,呈献给高太后。虽然高太后第二天就上书整肃侍卫,但夫妻之间还是留下了这样的裂痕:你不就是有了高太后的爱吗?你敢给我让路吗?

那边的皇后想,我刚才不是及时给你让路了吗?就算你不爱我,我还是名义上的女王。宫里不宠我,宫外也不会留我这张脸。

谁知还有更不幸的事等着不合时宜的皇后,那就是宋哲宗用一纸圣旨结束了这段不合时宜的婚姻。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不到三岁的福清公主突然病倒,孟氏被紧急送往医院。一直对蒙特梭利不满的刘贵妃,终于抓住机会杀死了蒙特梭利。

当赵旭听到这些挑衅性的话时,他不禁触动了自己的内心,宁愿相信他们,也不相信他们,他勃然大怒。于是宋哲宗拿出了皇帝的威严,命他进入太医院主管政商活动的苏贵,到皇城署立案审查。

于是,包括严的养母法端尼姑和宦官王建在内的30多人被捕。赵旭命令御史董敦义进行审查。董敦义看到太监和宫女们都是鼻青脸肿,血肉模糊,就知道这是逼供。

但真相不是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查清楚的,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孟皇后非黑即白。董敦义满腹疑惑,不知如何下笔。载福等人看到他的犹豫,就给他施加压力,甚至威胁他。

董敦义权衡利弊,立场动摇。他只想明哲保身,于是将原案(伪造的供词)呈献给皇帝。哲学家赵旭立即给孟皇后写了一封信。

宋朝历史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皇后被废后,直接被废为道士。不知道皇帝们是什么意思,让被自己废了的皇后出家后有时间给自己念经,祈祷自己长寿。不管用意是什么,有了这张纸,两个人的婚姻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