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怎么发明饺子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05:13

很多人喜欢吃饺子,但是很少有朋友知道饺子的由来。饺子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起源于东汉,由"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是如何发明出一种影响深远的食物的?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背后的故事。首先要对张仲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看看

他的人生经历。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1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人,公元150年至154年生于南阳,即现在的河南省。

年轻时,他雄心勃勃,崇拜扁鹊和其他名医,决心练就一手高超的医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艰难。此外,自然灾害不断,流行病肆虐,使得本已贫穷多病的普通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张仲景家还是一个大家庭,大约有200人,但不到10年,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情。张仲景在书中写道:"俞氏宗亲二百余人,建安以来,尚不足十尺。其中三分之二死亡,伤寒位列第七。"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张仲景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决心。

张仲景以同宗亲戚张伯祖为师,苦读医书。他开始背诵医学生必学的汤歌,把《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学得滚瓜烂熟。再加上他的行医、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勤于思考,张仲景很快就成为了名医。

张仲景在行医时,既能从医书、古籍中学习前人的智慧经验,又能结合自己遇到的实际病症,对这些智慧经验进行深度的引申和运用。他特别喜欢研究苏文,他对"伤寒"、"发烧"理论,做了实践研究。

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伤寒六经"医学意见。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医学实践和研究,张仲景撰写了一部16卷的著名医学著作《伤寒论·杂病论》。到了宋代,这部著名的医学著作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学经典。

张仲景一生致力于医学。他对做官不感兴趣,但由于当时攻官的家庭和社会制度,他也是做官的。他做官时,对百姓疾苦极为关心,经常定期出诊,为百姓看病。饺子是张仲景在回乡途中发明的。

2.张仲景与交子

当时天寒地冻,雪下得很大。无官一身轻的张仲景,正带着兴奋和喜悦走在回家的路上。但越是离家近,张仲景的心情就越沉重,越难受。他看到,在严寒的冬天,很多老百姓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光着身子饿着肚子,冻到黑黑的脸,耳朵被冻伤到生疮流脓。

张仲景的医生心地善良,真的不忍心看到普通人的痛苦。他晚上睡不着。基于他大半辈子行医的经验和在厨房里得到的灵感,他开发了"祛寒焦耳汤"。这种形似药而非药和汤飞汤的食物,就是现代饺子的雏形。

做法是把羊肉这种热食和一些祛寒的药物一起放在锅里煮,拿出来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放在锅里煮。吃饭的时候"焦耳"和汤一起喝,全身发热,冻伤的耳朵会恢复很多。

后人传说后,吃张仲景的是老百姓"祛寒焦耳汤"耳朵马上就好了,再也不会冻伤了。这当然太神话了,但也是民众对张仲景感恩和怀念的情感表现。

张仲景发明了这个"祛寒汤"后来让他的弟子们在空的地面上搭起一个浮雕木棚,竖起一个大铁锅,一个一个地摆放"焦耳"放在锅里煮,免费送给贫病交加的穷人。

穷人吃饱了撑过了那个寒冬,都深深感受到了张仲景的善良。

大约在公元215年到219年,张仲景的医生无法医治自己,病死了。他去世的那天是冬至,对张仲景的恩情心存感激的人在冬至那天把它打包"焦耳"煮汤喝以纪念他。

渐渐地,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焦耳"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的饺子。人们不仅在冬至那天吃饺子,而且在许多重要的节气节日也吃饺子,饺子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国家是太平盛世,不可能体会到东汉末年张仲景闹饥荒的悲惨境遇。

所以很多深受父母宠爱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为了食物,不得不张着嘴伸着手,根本不知道人民的疾苦是什么。这样的孩子,没有艰苦的奋斗和传承,如何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勤勤恳恳的磨练自己?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熟悉历史,熟悉与食物相关的历史,珍惜食物和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