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古人有没有白话文?(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5 00:52

现在我们能了解到的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历史,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大部分文字记录都是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文言文还是有些晦涩的。很难一下子理解,很多词有很多不同的意思,有些很难区分。古代人这样说话是真的吗?古代为什么会

出现文言文?古人用白话文交流吗?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首先是写材料的原因。

中国的汉字据说最早是写在甲骨文上的。甲骨文是一些乌龟的壳,或者其他动物的壳,非常坚硬。材料很硬,所以写起来很费时费力。写一个字要出半天的汗。那样的话,你得尽量少写。否则,你会很累。

同理,古人在龟骨上写字。其他材料至少包括以下材料。石头。青铜器竹简和芯片。丝绸。等一下。以上提到的这些材料,请仔细看。要么是很辛苦,要么是不常见的东西。换句话说,用来写词的原材料本身就很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只有精英才能使用。数量也非常有限。这是结合。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不受限制地随意输入文本。

一方面写作很难,另一方面写作材料很贵。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冗长乏味地写文章。

第二,古代可利用的文字数量也非常有限。

单词或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开始的时候。古人造一个字,两个字,十个字,一百个字,所以造得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汉字有很多读音。同时,它有许多含义。这是一个多音节词。

第三点。时代的发展。

这个其实可以和第二点结合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字数很有限。当时的人不难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使用至少有两种情况:

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背完一个新单词后。我们可以结合现在面临的情况,很明显。现在我们经常有一些新造的词。尤其是网络词语。或者通俗点说就是那些梗。这些新创造的网络词语。即使是现在。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理解的。它需要一个传播和接受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书面语和口语是有区别的。很简单。英语口语肯定更容易理解。书面语言肯定更难。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古人写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用书面语写的。

嗯。在书面语言上,他既要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又要有逻辑思维。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读读古人的文章吧。你会觉得很疏远。

第四点。专业和业余问题。

这一点其实是紧接着上面一点的。现在我们许多人发现阅读古代汉语很难。这是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和古人的语言相差甚远。

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不多。任何东西,只要用的少,久而久之就会生疏不熟。你会觉得自己完全无知。这是隔行如隔山。

相反,如果你是语言专业或者文学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正是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古代历史和文学。比较接近的专业。然后这群人就会读古文。肯定比其他专业的读者要轻松很多。

2.为什么古人要用文言文?

语文最难的部分是文言文,很难懂。一个词有多种译法,容易理解错误。文字最大的作用是记录事物,但文言文容易造成歧义。比如古代很多人对《论语》等古籍的注释,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更简单的文字来解释古代汉语。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释,朱成。

那为什么古人在学习的时候不用语义更直白的白话文呢?其实古人也想让道理更容易理解,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做不到这一点,只好压缩文字。文言文不是高深的语言,是书面语,是用来记笔记的,不是用来说的。在纸发明之前,古人只能通过竹简等难度较大的工具来记录文字。为了省事,套用了文言文。

在竹简上写白话文耗时长,工作量太大。用简化字比较好,不然就不是形容学五车,而是学五十车了。那为什么古人在发明了书写纸之后还在用文言文呢?西汉就出现了纸,但是写起来太粗糙了。直到公元105年,蔡伦改进的纸才可以用作书写记录。

然而,纸的发明为时已晚。百家争鸣时期是国学的爆发期,此后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这个时期。当时是极其讲究尊师重道的。没有人敢随意翻译和替换前人留下的文字。古人写的东西,只能学着读,而且维持了很久。而且,他们会说几句文言文,也是文人的象征。文言文也成为区分学者和下层巴丽人的一种手段。

文言文难懂,这也是古代知识难以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一部分人持续维护特权的手段。加上各种原因,没有人愿意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鲁迅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我还记得这句话。看来之前的死记硬背还是有用的。

3.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确切的答案应该是"古代白话"。说实话,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语言文字差异很大。

首先是声音的变化。如果你旅行到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最有可能的就是听不懂那些人的话,感觉像听外语一样。就像现代方言一样,有些南方方言完全听不懂。

二是文风的变化。现在很多人会认繁体字,但是如果是篆书或者甲骨文就比较难认了。

第三是成语和词义的解释。据说《楚辞》中有很多楚语特色和成语,现在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认为,《尚书》是古代许多白话表达和语言习惯的集合,但到了汉代,人们已经很难理解这本书了,各种注释学派出现了。就连古代文言文在不同朝代都略有不同,更不用说口语了。

再说"白话"这个词应该是相对的"文言文"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口语"还有"书面语言"。"推广白话文"我记得好像是新文化运动时兴起的,大概意思是"像平时说话一样写文章"。在鲁迅先生写的白话文章里,我们也能感觉到,有时候文笔还是有点别扭,那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遗留。

至于古人写的,也应该是辩证的。比如四大古典小说的通俗小说等等都有很多俚语,严格来说就是"白话",而许多文人的书信和笔记,比如爱讲真话的也会搞出几句白话。

但是写诗,骈文之类的,在文体和格式上有很多限制。我个人认为白话文的推广对教育普及和文化传播有积极意义。如果你平时说的和写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那么你要想读"文言文"也就是说,它增加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成本。

普通人看不懂"即使是那些"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呢?教育"增长见识改变命运呢?如果题主想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可以看看元杂剧明清小说,里面很多人物的语言描写都很真实,很白话,反映了当时的一些语言特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语言和文字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有些词比如"卖萌""拍照""人很难推倒"等等,这在几十年前是闻所未闻的。但归根结底,语言是表达交流、传承文明的工具。不学古语,那么就无法继承古代文化的精髓,而过分强调复古无疑是逆潮流而动,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