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两方阵营的范增和张良差别有多大?(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对比)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4 10:39

秦末楚汉之争一直是很多人讨论的话题。除了两位君主之间的争论,地位相近的人有时也会被拿来比较,比如双方的谋士,楚国的范增,汉军的张亮。范增被项羽尊为"子父"可见他在项羽心中的地位,而张亮在刘邦手下的指点,也让刘邦待人接物非常得心应手,在刘邦杀

英雄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这种智慧也令人钦佩。那么,这两个辅导员谁更好呢?

楚汉之战,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被刘邦击败。人们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方面,更多的集中在用人上。应该说这个观点从古到今都是比较一致的。刘邦当了皇帝,在和大臣们谈论天下得失的时候,高启和墓主说项羽"嫉妒美德和能力"刘邦自己说,张亮、萧何、韩信之所以能为他所用,是为了得天下。刘邦特别提到项羽手下的范增,说只有这样的人不能被项羽信任,才会被打败。但范增在项的群里只能算个人才。如果他掌握了秦楚争霸的大局,他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尤其是与张亮相比。他的智谋差,根本不是重量级的。

且看范增和张亮的智谋相差有多大?

政治远见。从建国治国的大的方面来说,在建都楚怀王、定都彭城的问题上,范增并没有大政治家的远见。

项梁领兵渡江反秦,范增去投敌,在薛与项梁相遇。他给项梁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让楚王的后代做王。他认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建立楚王,而是自立为王;项梁渡江后发展迅速,就是人们世世代代以为项是楚将军。项梁同意他的观点,于是在民间找了一个牧童,说自己是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立他为楚王。老实说,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范增说陈胜失败的原因是自立为王。其实恰恰相反,早期的反秦英雄都打出了陈胜的旗号,只有在陈胜被确认死亡后,人们才打出了自己的旗号。项梁江东起义,人们追随他是因为反秦,当时他还没有打光复的旗号,已经有一定实力的陈婴、英布、溥将军都加入了他的行列。过河后,项梁作为雪地里会议的召集人,会建议项梁当"假楚王",完全可以被参与者接受。随着这个楚王的建立,楚国的人才没有涌向他,而是来到了宋轶,把项羽拒之门外。如果项羽没有果断杀了这个"青子冠军"项集团很快就会被边缘化。可以说,这是项集团最大的政治失败,而始作俑者是范增,因为他是项集团的谋士,而不是的谋士。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楚怀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有了这个楚王,项只能做一个霸主,一个比别人强一点的王,而不是天下的共主,"共有人"是楚怀王。当项羽觉得楚王成了他的绊脚石,杀了他,很多人背叛了项羽。这时,楚王智慧的自卑立刻显现出来。无论是诸侯国还是群臣,背叛的都是楚,而不是他们的主人和国家。

在定都问题上,有人建议项羽把都城建在关中,项羽不听。提建议的人说"楚人以浴猴加冕"项羽杀了他。这里的楚人包括范增。在建都问题上,范增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这不是一个谋士应有的态度。如果项建的都城关中,真如和所讨论的那样,刘邦会这么容易得逞吗?

再看看张亮。刘邦被封在巴蜀地区,张亮在汉中给他分了一块地,为以后的兵离开陈仓埋下了伏笔。劝刘邦烧栈道,是高度的政治智慧。他告诉项羽不要一直把刘邦放在心上,直到刘邦攻占三秦,项羽还是不觉得痒。汉朝第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围困在荥阳,有人出主意,让刘邦做六国后裔之王。刘邦向张亮请教,张亮一连问了八个问题"可以吗?"刘邦都回答"不"所以我很快撤销了我的授权。范增让项梁立他人为王,张亮劝刘邦自强不息。这种政治对立不是很明显吗?

在建都问题上,刘晶建议刘邦在关中建都,但刘邦拿不定主意。张亮向他分析了关中的优势,并敦促刘邦建都关中。他三面楚歌,控制东边诸侯的说辞,应该是打动刘邦的重要原因。后来燕、戴、梁、淮等地有人造反,京都一带毫发无损,充分证明了这一见解的正确性。

军事战略。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希望刺死刘邦,但由于项伯的干涉和项羽的优柔寡断,他放了刘邦。范增很生气。他知道刘邦是项羽的主要敌人。但是,一时看清楚,不代表一直想。张亮劝刘邦烧掉栈道,回来对项羽说:"汉王烧断栈道,无心归途。"正如不善心机的项羽所认为的,谋士范增应该无动于衷吗?项羽着手北伐齐国,全然不顾刘邦的事。刘邦横扫三秦,项羽和范增却毫无动静,只在原地打转。如果说以前刘邦对项羽不忠,他也不能完全相信。现在刘邦已经行动了,为什么还放走这个主要的敌人?既然是主要敌人,就应该一直把矛头指向刘邦,而不是齐国。齐国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解决,或者等到刘邦被消灭。在这里,我没有看到范增的任何建议。只能说他的战略目标不明确。在范增和项羽看来,刘邦远在千里之外,齐国就在身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范增因疥疮之病而忘忧,可见其谋略。

刘邦西行攻秦,目标咸阳,秦都,从不左顾右盼。被封为汉王后,东征,矛头直指项羽。魏国、赵国等国造反,刘邦只是分兵对付项羽,其战略目的始终是明确的。张亮从不带兵打仗,但总是跟在刘邦身边。他和张亮讨论所有重大问题,但从不自己做决定。所以战略决策是刘邦的,军事思想是张亮的。

说服的艺术。说服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是谋士智慧和能力的体现。范增不懂说服的艺术。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他下结论,而不是理解和分析事情。归根结底,这种策略是有缺陷的。

打败秦朝后,刘邦先入关,派兵镇守函谷关。项羽非常生气,打算第二天攻打刘邦。范增对项羽说:"重拳出击不要输"。这根本不像是心理咨询师说的话,只是命令的语气。鸿门宴上,项羽已经决定放了刘邦,范增不行。他向项羽眨了几次眼,给了玉佩一个杀死刘邦的信号。项羽二话没说,范增却擅自打电话给项庄,让他拿刀杀了刘邦。这根本不是一个顾问应该做的。刘邦逃走了,留下了一对白碧和一对玉斗,分别献给项羽和范增。项羽接过白碧,放在座位上。范增接过玉桶,扔在地上,用剑劈了下去。这完全是迁怒于项羽,把内部分歧公开化。这样的辅导员,真不知道他的智慧在哪里。此时刘邦和项羽都在关中。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说服项羽,刘邦集团还是可以被消灭的。但从之前的情况来看,范增说服项羽的原因是刘邦有是天子!项羽年轻的时候,见到秦始皇,说,我要代替他。他敢于取代一个在位的皇帝,他害怕这个"齐"?!这种蹩脚的说辞怎么可能值得刘邦"易"字!

张亮劝刘邦先问:"是谁给你出的派兵守关的主意?"刘邦的责任一下子被卸了一半,剩下一整张脸。张亮先问刘邦:"据估计你的军队抵得上王祥吗?"刘邦明明知道肯定不行,决定第二天去鸿门宴。这就是辅导员和师傅的关系。我出主意,你做决定。失败是我的馊主意,像前面的守卫,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才能成功。后来韩信想当齐国的代王,刘邦勃然大怒。张亮知道此时无法阻止韩信称王,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是踩了刘邦一脚,刘邦马上意识到,直接封韩信为齐王,避免了一场汉家集团内部的危机。尤其是为了帮助吕后保住刘英的太子地位,张亮的想法是邀请他"上善四号"。这四个人是刘邦要的,他来不了。刘英邀请了他们,太子的位置保住了。有妃嫔之争,有未来皇位之争,涉及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这种事情发生过多少血案?到了张亮这里就只是一句话,多少政治智慧,岂是范增可比的?

司马迁对两人的评价也很明确。对范增只有三个字"好奇心测量仪",大概只能是一个计划,还不能上升到谋略的层面!对于张亮:"空中谋划,千里之外打胜仗"。刘邦得到这个人,可能是天意。!《史记》没有立范增传,并不是因为项羽集团的失败,而是因为项羽被列入《史记》,说明司马迁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吕布和栾布能够立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只能说明范增在战略上没有留下可供后人效仿的榜样。

范增和张亮相比,孰优孰劣,可以说,他和张亮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