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才被封了伯爵?为何没有被封公爵?(明朝的伯爵刘伯温如何能走上神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4 06:13

在世人对刘伯温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之后,刘伯温的名声也很大,很多人对他也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想象刘伯温,其实是平添了很多传奇色彩。换句话说,真正的刘伯温可能没那么厉害,也没那么神奇。朱元璋封功臣的时候,很多人封了公爵和侯爵,只有刘伯温封了伯爵。

这个位置真的不高。为什么?是因为真实的刘伯温没那么坏,还是朱元璋另有所想?

1.刘伯温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伯温,浙江温州人,生于1311年,从小被誉为神童。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都能看完,而且能看懂,知道要领。12岁考中秀才,乡下长辈都叫他"神童"。17岁时,刘伯温师从滁州著名学者郑复初学习理学,接受经学教育。郑富初断言"刘伯温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放异彩"。

除了儒家之外,刘伯温博览群书,百家争鸣,什么书都读,尤其是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他非常精通学习和琢磨,这应该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知识储备。

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去元朝首都参加考试,一举考上了进士。但元代文人地位低下,不太重视科举考试。于是刘伯温在家住了三年,1336年被任命为江西高安郡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刘伯温在任的五年中,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厉又慈爱",能同情人的感受,但不能原谅违法行为;他在背叛汉奸中不避讳权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也为当地豪强所痛恨。

像元末明初的朱升等很多名臣,因为元朝官场太腐败太黑暗,汉人官员很难掌权,升迁基本无望。1346年,刘伯温辞官隐居。不过从刘伯温的经历来看,这是一个能力惊人的名人。他之所以退下来,就是不想和官场同流合污。

1359年,朱元璋攻陷浙江金华后,听说刘伯温、宋濂等人,还有"货币租赁",开出高薪,结果刘伯温没有回应,《明史》记载是"而太祖到了金华,包括仓、文姬、宋濂,用货币雇佣他们,姬(刘伯温)没有回应"。

本世纪初,在江苏南京聚宝山,考古学家挖出了孙艳的墓志铭,里面提到了孙艳向刘伯温招兵买马的一些秘密,除了开头"货币租赁"另外,还有两个招聘。

1.就像墓志铭中提到的那样,"毛命颜招降刘基,他做不到。再放炎走,基地就喂剑了。颜曰:宝剑赠天子,不负天命者,不取其身。把它封回去。"当孙艳第二次见到刘伯温时,"恐吓"刘伯温,不听就斩,但刘伯温还是"封回去",没有答应为朱元璋效力。

2.随后,孙艳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基书遗风,据说今日四方鼎沸,英雄争之。都是冲着孩子的玉帛去的,不愿意去拯救世界。只有毛据金陵,不杀,顺天应人,胸怀天下。"孙艳以朱元璋救民于水火为志,与其他割据军阀大相径庭,最终打动了刘伯温,即所谓"基地搬了,从头看到尾,送它(剑)健康。"

古代刘备拜访山寨,有时朱元璋会邀请刘伯温。通过刘伯温的两次拒绝,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是一个很在乎这个世界的人,他不在乎金钱和权力,他在乎的是主人能否拯救天下所有的人。其实当时比朱元璋更厉害的军阀还有很多,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刘伯温在"选择主"选择值得援助的人,最后朱元璋打动了他。

2.刘伯温追随朱元璋。

1360年,刘伯温来到南京,成为朱元璋的顾问。他写了一本书,陈述了18种时事策略,这本书很受重视,被称为"我的卵巢"以下是三个真实的贡献。

1.鉴于当时的形势,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两条战线避开,一条一条建设的策略,被采纳。随后,朱元璋集中兵力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尤其是当陈友谅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欲东进,声势十分嚣张时,朱元璋手下的许多将领都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要避其锋芒,但刘伯温指出"扬天者胜,我等功。为什么我就不能担心呢?如果我倾入国库,我就真诚,我就以埋伏待隙攻之,我就以力取胜,这样我就可以成为一个王者的事业。这也是"关键时刻,刘伯温坚定了朱元璋部队的信心。果然,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奠定了天下的基础。

2.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脱离"王小明"韩林儿的自力更生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大明"为国号吸引天下义师的民心,为朱元璋在政治上赢得主动。

3、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大官,刘伯温呈上《武神大历》,呼吁立法定制,制止乱杀。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呼吁建立军事防御法,并邀请苏。

在协助朱元璋剿灭英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刘伯温发挥了顶级智囊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刘伯温的贡献来看,足以封齐桓公,或者至少可以封侯。为什么朱元璋只以诚封他?

3.朱元璋为什么封刘伯温为伯爵?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亏待刘伯温,封他为伯爵也不错。

在1150位英雄中,文官极为罕见,其中最高的是李善长,其次是伯爵之首刘伯温。李善长和刘伯温是明初仅有的英雄,充分说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重视。

2、秦汉有"没有侯爵可以被封侯,除非是服兵役",明朝是"凡非国家兵役的骑士,不得封爵,除非特别设计,不得赐爵"。李善长和汉朝的萧何一样,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没有李善长,就很难有朱元璋的明朝,所以封他为公爵。比起李善长的贡献,刘伯温肯定略逊一筹,只能是伯爵之首。

明朝以后,因战功受封的文官只有三位,分别是曾三下庐山、平定苗乱的王绩,名为靖远伯;三十年间三次出关夺河套的王岳,名威宁伯;平定王宁叛乱的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这三个文官都是奇才,都有很大的成就,只是被封为伯爵,可见明朝对文官的苛刻。

当然,就刘伯温的功绩而言,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公爵也不为过。可能是朱元璋出于某种考虑,给了一个伯爵第一名。

1531年,世宗嘉靖十年,刑部大夫李煜写道:"纪(刘伯温)应该像中山王大(徐达)一样享高庙封爵"于是朝廷再次讨论刘基的功绩,最终决定刘伯温应该像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享受祠堂。这一年,刘基的第九个孙子,楚周伟,命令刘玉攻击,并使他成为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