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如何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倭寇是什么朝代)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4 06:13

说起戚继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著名的抗日名将。他在东南沿海倭寇作战十余年,消灭了在沿海肆虐多年的倭寇。确保人民的安全。是祖国的历史英雄。那么戚继光是如何御敌的呢?今天,边肖将带你了解这个故事。

戚继光(1528年11

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敬,号南唐,后号,卒伍义。汉族,山东邓州人,原籍安徽定远,山东济宁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十余年,消灭了多年来侵掠沿海的倭寇,保证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与北方蒙古部落作战十余年,保卫了北方领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他撰写了十八卷姬晓新书、十四卷训练实录和其他著名的军事书籍,以及知止·唐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向朝廷报告。

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武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师。他改革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火武器。他建造的战船、战车,使明军的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创造性的在长城上建造了空敌台,可攻可退可守,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军事项目。

戚继光抗日的故事

明世宗年间,东南沿海防御为空空,敌人趁机入侵,在空前灾情严重。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日本。明朝初年,一伙日本海盗来到中国沿海地区,从事杀人抢劫。他们被称为日本海盗。但当时明朝国力强大,军队战斗力强,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入侵的敌人很快被消灭,所以没有造成大的灾难。但是,在嘉靖年间,倭寇确实危害了半个中国沿海。

一些地方贪官、恶霸、奸商、罪犯等。接连勾结倭寇,使其在浙、闽、粤沿海肆意烧杀抢掠。1553年,大批日本海盗在海贼头目知望、徐海的带领下登陆浙江、江苏,骚扰崇明、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绍兴等数十个城市。

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和军队去围剿。虽然明军在名将于的指挥下打了一些胜仗,但朝廷听信了当地奸商和贪官的诬陷,先后处决了朱纨、李、两位大臣,并逮捕了于。并愚蠢地派严嵩党羽赵文华在东海祭祀波塞冬,祈福驱敌。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

不得已,1555年秋,朝廷将抗日将领戚继光从山东沿海调到江浙,任将军,镇守宁波、绍兴、台州,控制倭寇经常出没的军事要地。

戚继光手下著名的抗日将领有谭纶和于。谭纶后来成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对戚继光的军事活动给予了很多支持。

戚继光一到浙江,就和余一起围剿在龙山登陆的日本侵略者,三战三胜。但从实战中戚继光发现,原来的明军纪律差,训练差,士气低,素质低。一场战斗结束,一个士兵带着人头来报功,另一个士兵却跟着哭着抱怨:"这是我的兄弟。他死前割了头..."另一个士兵来要他的人头作为奖赏。当他发现的时候,被杀的是一个无辜的少年。

两个抢了杀人功劳的罪犯被处决了,但他们的行为让戚继光震惊:这样的士兵怎么可能打败日本人?他决心训练一支新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得到上级批准,亲自前往浙江义乌招募新兵。他不想要那些滑头、怕死、染上流氓习气的人,而是挑选了3000名强壮、勇敢、勤劳、敏捷的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训练,戚继光把他们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武装精良、骁勇善战的队伍。这支军队所到之处,人们用食物和开水欢迎他们,称他们"仁者之师"。戚继光带着这支精干高效的队伍,转战浙江、福建抗日战场,取得了许多辉煌战果。敌人叫戚继光"齐老虎"人们称他们为"齐家军"。

1559年,戚继光加入谭纶的军队,开到台州,消灭逃往台州的倭寇。他们一路打了很多硬仗,把敌人赶到了太平(今浙江温岭)的南湾。敌人占领了沿海的高山并进行了反击。箭和石头像雨点般飞向明军。戚继光和弟弟戚继美在阵地前方指挥。他们拿起弓箭,各带一箭,呼啸而出,正好击中两个举旗呐喊的日本头目。其他敌人吓得连连退缩,齐家军大喊着杀向山顶。敌人撤退到海边。我不知道他们后面有个死胡同。他们不是被杀就是淹死在海里。

浙江的敌人几乎全军覆没,戚继光奉命率军入闽剿灭。祁家军到达福建后的第一场战斗是于恒之战。于恒是宁德市东北海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浅水区不能开大船,水退了走路也不方便。岛上有一个敌人的巢穴。1000多名敌人盘踞在此三年,当地的效忠者始终不敢进攻。

戚继光派人摸清了岛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水路、潮流的特点,制定了进攻计划。他让每个士兵带一捆干草到于恒岛的另一边,当天黑退潮时,他把干草扔进水里,铺了一条路。军队强行登陆该岛,并发起猛攻。300多名日本海盗被歼灭,29人被俘,600多人溺死在海上。齐家军大获全胜。

此后,戚继光在恬妞、林顿、平海卫、仙游、兴化等地屡战屡胜。1566年,戚继光消灭了占据粤闽交界南澳岛、勾结日军的海贼吴平。这时,在东南沿海暴乱了几十年的海盗终于被消灭了。

福建福州玉山有一座启功庙,是福州人为了纪念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而建的。今天,戚继光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戚继光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普通大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