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返回江东能否改写历史?或许项羽注定以悲剧收场(项羽为什么不在乌江后重回江东)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4 06:00

西楚霸王项羽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尽。项羽本可以退守江东,也许本可以东山再起,但他放不下自尊,以悲剧收场。项羽本来前程似锦,却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有人说他太笨。他为什么不能暂时放弃这份尊严?但项羽不是刘邦。曾获三军称号,称霸一时。而且,如果

他真的想回江东,很难改变最后的结局。或许楚汉之争可以持续几年,但对项羽恐怕没什么影响。

"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勇敢加冕三军的西楚霸王项羽,光明磊落,豪爽直爽,武力过人,胆识过人;然而,他残暴凶残,有勇无谋,缺乏军事谋略,刚愎自用,不能迁就他人。虽然称霸一时,但最后还是输给了出身泗水亭长,一直处于弱势的刘邦,让人唏嘘不已。项羽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一直为后人所同情和惋惜。

但当时在汉军的包围圈里,项羽不仅是死路一条。虽然此时的小夜曲已经筋疲力尽,四面楚歌,但是突破后被一个农民误导进了沼泽,追兵返回。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他还有机会。当他退到乌江边时,一位慷慨的老人,乌江的亭长,正在船上等着,开导他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人口数十万,也是王道。愿国王匆匆而过。今我独一舟,汉军已到,无路可渡。"但此时项羽却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他说,"天亡了我能怎么办?况且八千人带着江东子弟渡河西行,至今无人归来。我可怜江东的父兄,所以看不下去!什么都不说,一个人也值了!"于是,我把乌骓宝马送给亭长,和身边的20多个人下马厮杀。

项羽杀了汉军数百人,抬头一看,原来是司马懿的老朋友吕马童,说道:“你看,这是怎么回事?听说韩买了我的人头和女儿,我是个好人。"说完,自杀而死。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在吟咏项羽时说的话:"把你的头慷慨地给一个老朋友"。

大约七八百年后,唐代诗人杜牧到池州当刺史。路过乌江阁时,对这段历史印象深刻,对项羽不渡河复兴的计划并不以为然。因此,他写了一首名为《跳将亭》的名诗:"军事家胜败在意料之外,包是个有羞耻心的人。江东有很多有才华的孩子,他们会不会东山再起还是个未知数。"在杜牧看来,胜败对于兵家来说是常事,败北不算什么。作为一个男人,项羽应该像越王勾践那样"装羞耻"如果能回到江东,忍气吞声,总结失败的教训,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

就像杜牧说的,如果项羽渡江回到江东,历史可能要改写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项羽真的回到江东,期望东山再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由胜而败的原因,并且悔悟,改过自新,改弦易辙,否则,"卷土重来",只能是a 空句,但考察项羽的言行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

历史上,成为他死对头的韩信,原来是他的下属。因为得不到重用,所以投票反对刘邦。被他尊为祖师的范增给了他很多好主意,但都没有被他采纳。最后在刘邦的疏远下,愤然离开。

俗话说"范增去求主,韩信竟然是诸侯"(闫玉成)。宋代诗人陈悦也说他:"向敌人学习,一万个人就能成功?别想着一个粉丝!"自然如项羽神勇无敌,三战三胜,杀了汉军两名将领,死伤数百人,只损失两名骑手。后来逃到乌江边,乌江馆馆长劝他快渡江。项羽说:"天亡了我能怎么办?"你看,他把失败归咎于天意。

对此,司马迁尖锐地指出:".....指霸王之业,欲以武力管理天下。五年后,他死在了自己的国家,死在了东城,却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自责。引用‘天杀我,非用兵之罪’是谬论!"

也正因为如此,王安石才有了和杜牧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乌江阁》一诗中写道:"一个身经百战疲惫不堪的勇者悲悼,中原一败再难复。今日江东子弟虽在,愿随大王东山再起吗?"他深刻地指出,大战之后,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即使过了乌江,江东子弟虽然还在,恐怕也不会再跟着他去和刘邦争天下了!宋代诗人胡载在评论杜牧的诗时也持这种观点。他想:"项家八千人渡江,无一幸免,失民心。谁愿意附上它们?它不可能东山再起。"

历史不能假设。实际的历史事件是,霸王虽然可以渡河,但他拒绝渡河,而是选择悲惨地死去。其实就算过河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说他是失败的英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这方面很佩服项羽:"生如英雄,死如鬼魅。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