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剪辫子为何后宫人嚎啕大哭?(溥仪剪掉辫子的原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0-04 02:13

中国古代,看自己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一些对应的表达或者符号,而这些符号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所以看很重要。在古代,以头为首,头发对人很重要。

举个小例子,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出征。为了严格遵守军纪,他下令不许践踏人民

的田地和庄家。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他将被斩首示众。然而不幸的是,曹操自己的马无意猜中农田。这时,事情就难办了,命令不能执行了,但是曹曹参不能自讨没趣。我该怎么办?于是有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曹操受到了惩罚,就是把曹操的头发剪掉代表砍头。可见头发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犯人基本都剃光头,这是从古代刑罚演变而来的。

头发很重要,头发的发型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也很重要。北宋时期,党项首领李继鹏欲依附宋朝,将其统治区域纳入宋朝版图。然而,他的弟弟李非常反对,所以他带领一支部队打宋。李的孙子也正式建立了政权,称为大夏。因为大夏在宋朝西,宋人称之为西夏。李元昊即位后,做的一件事就是易服,建立大夏王朝文化。虽然李元昊改变后的发型用现在的审美观点来看不太好看(头发剃光了,后面只留一点点,扎辫子),但也可以看出王朝的建立者们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了一种文化符号。

为了头发的斗争,中国古代发生过大规模的流血事件。有时候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理个发,理个发型很正常,但在古代是很严肃的事情。1645年7月28日(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清朝摄政王窦根夏"剃须顺序",并明确表示"留发无头,头无毛”此令一出,遭到各地民众的强烈反对。结果,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流血事件"嘉定三图"还有"扬州第十日"据说死亡人数已达80多万。可见,但这种文化符号,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这种文化符号往往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陈旧,无法接受新事物。在让我们看到民族气节的同时,并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清末,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明开始碰撞。中国政府频繁与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也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和西方国家逐渐开始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思想的禁锢尤为明显。

在中西文明碰撞的时候,中国也派留学生去其他国家学习。当时国内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劝说清政府招收120名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十五年,为国家储备近代人才。清政府于1872年同意并实施了这一计划。他们去了西方之后,这些留美儿童对清政府基本上完全西化了。他们还组织了自己的棒球队,并赢得了比赛。在晚清中国人眼里,这些东西完全不可思议,中国很多人都批判"外国的风俗充满了弊端。学生缺少儒家书籍,缺乏节操,还没有学习技能,容易染上恶习。即使尽力整理,也觉得防不胜防,应该废除该局(幼儿留学局)。"

在这些留学的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叫詹天佑,后来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他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了京张铁路,当时技术难度相当大。可见这些孩子并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蚀,回国后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一些文化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

历史在很多情况下惊人的相似。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向全国颁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令,叫做"编织顺序"20天之内,剪掉头上的辫子。而且团员还带头剪辫子。然而,它仍然遇到了阻力,因此,它并不容易执行这项政策。但是,毕竟社会整体还是在进步的,很多人还在为解除自己250年的监禁而欢呼。就连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剪辫令广泛实施的情况下,也坚决剪了辫子。据说他还让一个太监给他砍,太监赶紧跪下,反复说不敢。当时宫里很多宫女和嫔妃也因为溥仪的编发哭了。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包容的文化。来到中国后,很多文化都被中国内化了。中国一直是开放包容的态度。但在明朝,中国被文化禁锢,一切都在程序中规范。在现代,许多人正在慢慢地打开他们的眼睛看世界。如果晚清政府多一些像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这样开明的人,也许清朝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内化为更强大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