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如何客观评价李莲英?(历史上李莲英是怎样的人)
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之一。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名人,很受慈禧器重,也是太监总管。慈禧太后甚至为李打破了太监最高只能有四品的限制,提拔李为二品,这也让李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太监。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也许大家对
李都很好奇。他做了什么让慈禧如此看重他?这就是李的实力。说到历史上的宦官干预,人们充满了愤怒。自皇帝独裁以来,宦官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李是在西太后面前最受宠的太监。西方皇太后的批评者经常以李为例,说她偏袒宦官,给朝廷带来麻烦。甲午战争失败后,审查人员也抓住这一点不放,骂李狗血。就连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接见太后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一点。西太后一直觉得很委屈,说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太监的宠爱,李也从来没有在政治上插过一句话。她凭什么说人家干预政治?
的确,李从来没有对的任何政务发表过意见。他相当低调。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也能帮助别人。宫女和太监都很喜欢他。一个宫女评价说,他很像梨,不好看,但吃起来很甜。甲午战争前,西太后派他到天津,与淳亲王一起检阅水师。各国大臣听说他要来,都想趁机拍他马屁,他一个也不见,亲自给太子洗脚,精神饱满地伺候。1898年政变后,西太后与光绪皇帝闹翻。他并没有像外人说的那样把皇帝当福分,而是努力做一些补救工作,让皇帝过得去。
所以,西太后觉得很委屈。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时朝野几乎每一个大臣都竞相拍李的马屁,甚至王公贵族都称他为兄弟。李确实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使他成为一个富有的王子。一个既不从政又不低调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机会?
事实上,只要李还在西太后身边,他仍然可以得到西太后的宠信。对于下面的人来说,他是很有价值的。原因很简单。当年的西太后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她的喜怒哀乐可以是别人的福,也可以是别人的祸。古语有云,同伴如虎。如果能和慈禧太后身边的人交朋友,最起码也能搞清楚慈禧太后对某件事的真实想法,然后当庭作答,至少说中旨的概率更高。说旨的次数多了,好处自然也多。朝廷之上,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后,都很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回到宫中休息的时候,一旦放松下来,就会不经意间流露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真实看法。这就是争着和李交朋友的想要的"智力"。
当然,李在权力圈里的作用和价值远不止于此。西太后给人的印象是,他不搞政治,政治上不说话。按理说,可能没有正式的发言,但很难说没有非正式的影响。
张是李鸿章手下非常得力的洋务官。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是聪明能干。他在仕途上一直很成功,长期主持丞相衙门。但1898年政变后,他是被西方太后点名要杀的人,和老佛爷最恨的谭嗣同等人一样。只是由于英国使节的干预,他才保住了性命,被派往新疆。说实话,在戊戌变法期间,张倾向变法是真的,但当时倾向变法的人也不少,他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没说过什么出格的话,也没跟康、梁有特殊关系。西太后似乎对他恨之入骨,要赶紧杀了。他不可能在1898年的改革运动中被杀死。庚子年爆发全洋人的义和团运动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新疆传信,杀了张。
这件事,据张自己说,应该是李干的。他去了英国,回来的时候给两宫太后准备了礼物,两颗超级大的宝石。一个是祖母绿,一个是红下铁,绿的价值给了西太后;几乎红色,为"好好先生"董太后。各国外交部长的礼物必须经过李的手。一般明白事情的人都要给李准备一份稍微差一点的礼物。但是张忘记了这个关键环节,没有给李总经理准备任何东西。当然,李还是很守规矩的,这份礼物还是送到了西太后的手里。西太后也很高兴,把玩着大翡翠。而这个时候,李来了:"他很难理解得这么好。难道我们不配这样用红色吗?"这句话让西太后的脸色大变。
原来清廷虽然可能没那么讲究,但是百姓的衣服还是会用红绿来区分,大老婆配红,小老婆配绿。西太后生来就有妃子。比起东方皇太后,她差了一点。按民间说法,她是小老婆,为此苦了一辈子。张送绿宝石给西太后,本来是为了拍她的马屁,可是李惹了他之后,他的马屁就拍在了马腿上。从此,张对西太后的仇恨就埋在了心里。平心而论,西太之后,当时并没有进攻,但她一找到机会,就会报复。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张的性命实际上就是败在了李的口中。
掌权的人,尤其是有威权的人,得罪不起身边的人。很多时候,你不需要他们公开攻击,只要在合适的时候吹吹风,你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应该说,在威权的周围有一个非制度性的权力半径,在这个半径内的每个人理论上都有资格影响权力。
有时候,出于情感或者其他原因,权贵会有意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一些人。比如明成祖身边的宦官,本来就是侍奉皇帝笔墨的小宦官。在宦官中,他们的等级并不高。但因为皇帝懒(当然是因为没有宰相,政务太多),懒得批奏章,就让太监代笔。长此以往,宦官就成了一个站着的皇帝,享有朱的批准权,可以碾压群臣,他自己也成了宦官的首领,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有时候,是有权势的人出于感情站出来支持他们喜欢的人。即使是光绪这样的穷皇帝,有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为自己宠爱的妃子做一些事情。文是一位魅力四射的翰林,曾是光绪皇帝珍妃和晋王妃的老师,珍妃入宫后深受光绪宠爱。传闻说,文在光绪二十年的翰林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这意味着她已经走上了珍妃的道路。也就是说,甄妃利用了皇帝对自己的宠爱,养活了老师一次口袋。传说光绪曾经给考官一张纸条,明确告诉他们文应该名列第一。正因为如此,甄妃后来受到了西太后的惩罚。
当然,更多时候,权力半径内的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权力的运行。有时候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面的人不信也会听话,信,只要装的很嚣张。因为来自权力中心的人长期影响权力的运行,为了自保,只能信不信由你。很多看似人脉很广的人出来炫耀,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有些暴露了,有些没有。事实上,还有更多。政务就是这样被影响和被影响的。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的三害,宦官、情妇、外戚专制,历代皇帝都避之不及,却避之不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避免宦官专权,特意在宫里立了一个铁牌子,但最后恰恰是明朝的宦官专权。在古代,皇帝或者皇太后的权力行使都是在一个黑箱里操作,这是一种专制独裁的形式。只要有这样的权力,就一定有这样的权力半径存在,不管有权力的人是昏庸还是贤德,英明还是腐败。区别无非是破坏力是大是小。
最新留言
暂无相关内容